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三史的意思、十三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三史的解释

唐 代称《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为十三史。参阅《旧唐书·经籍志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三史"是中国古代正史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指从《史记》到《旧五代史》的十三部纪传体史书。其具体构成与历史地位如下:

一、核心定义与书目构成

"十三史"是对唐代至北宋初期官方认定的核心正史总称。具体包括:

  1. 《史记》(西汉·司马迁)
  2. 《汉书》(东汉·班固)
  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 《三国志》(西晋·陈寿)
  5. 《晋书》(唐·房玄龄等)
  6. 《宋书》(南朝梁·沈约)
  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 《梁书》(唐·姚思廉)
  9. 《陈书》(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
  11. 《北齐书》(唐·李百药)
  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书》(唐·魏徵等)

二、历史演变与地位

唐代在"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基础上,将新修《晋书》及南北朝诸史合称"十三史"。北宋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后形成"十七史",至清代增补至"二十四史"。这一概念反映了官方史学体系的阶段性定型,为后世正史序列奠定基础。

三、学术价值

"十三史"涵盖西汉至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的核心文献。其编纂体例(纪传体)成为后世史书范式,且部分史书(如《晋书》《隋书》)保存了今已散佚的原始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

典籍佐证

《旧唐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唐代官方以"十三史"为正史统称,可见其历史权威性。宋代学者王应麟在《玉海》中亦详述其演变过程。

资料来源参考:

  1.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古代正史体系演变研究》
  2. 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出版说明
  3.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十三史"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十三史”是中国古代对十三部官修正史的统称,这一概念形成于唐代,主要涵盖从汉代到隋代的史书。以下是具体解释:

基本定义

“十三史”指唐代官方认定的十三部正史,包括:

  1. 《史记》(西汉·司马迁)
  2. 《汉书》(东汉·班固)
  3.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 《三国志》(西晋·陈寿)
  5. 《晋书》(唐·房玄龄等)
  6. 《宋书》(南朝梁·沈约)
  7.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 《梁书》(唐·姚思廉)
  9. 《陈书》(唐·姚思廉)
  10. 《魏书》(北齐·魏收)
  11. 《北齐书》(唐·李百药)
  12.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 《隋书》(唐·魏徵等)

扩展说明

与其他概念的区分

需注意,“十三史”与“二十四史”不同,后者是清代最终形成的完整正史体系,包含更多朝代(如唐、宋、元、明等)的史书。

如需完整书目或具体史书内容,可参考《旧唐书·经籍志》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不相闻问惨叫朝打暮骂超换诚朴触目儆心刺蝥瘁摄笃孝防把飞来峰风餐水宿风丽扶进概括膏畴共患难觥録事攻习篝炉咕叨诡诗涵义皓齿明眸瞷询舰载机疾霆急徵扣子闚谏腊鼓来觐楞神戾深流燿明眸弄鬼弄神盘弄爬挲乞降荣荷山轿沈陷沈舟破釜埘鷄失群诗义食枣约受灾水陈四职岁差嗒焉天祸通帛外外姐姐翫赏武经闲謡鞋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