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初唐四杰的意思、初唐四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初唐四杰的解释

初 唐 诗人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和 骆宾王 的并称。《旧唐书·文苑传上·杨炯》:“ 炯 与 王勃 、 卢照邻 、 骆宾王 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 王 杨 卢 骆 ,亦号为四杰。”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第六章第四节:“号称初 唐 四杰的 王勃 、 杨炯 、 卢照邻 、 骆宾王 是当时诗人中的佼佼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文学流派称谓,指在唐高宗至武后初年(约公元650年—700年)活跃于文坛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汉语词典和文学史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如下:

  1. 核心指代对象:

    • 这个固定词组特指上述四位特定的唐代初期诗人。他们年龄相近(卢、骆稍长,王、杨更年轻),创作活动时期主要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初期。
    • 他们并非一个有组织的文学团体,但因文学成就、革新精神和对时代文风的共同影响而被后人并称。
  2. 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

    • 初唐时期,六朝以来的绮靡浮艳文风(宫体诗)仍有很大影响。
    • “四杰”的出现,标志着唐代诗歌开始摆脱齐梁余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他们被视为盛唐诗歌辉煌成就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
    • 他们的创作实践,为后来陈子昂倡导的诗歌革新以及李白、杜甫等盛唐大家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3. 文学贡献与风格特点(“四杰”的共同意义):

    • 题材拓展:突破了宫廷诗的狭窄范围,将诗歌题材扩展到江山塞漠、离别怀乡、个人际遇、人生感慨等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领域。例如,王勃的送别诗、骆宾王的边塞诗、卢照邻的长篇歌行。
    • 情感抒发:诗歌中注入了更为真挚、浓烈、昂扬或深沉的情感,一改宫廷诗的矫揉造作。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豁达,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悲愤。
    • 形式创新:尤以卢照邻、骆宾王擅长七言歌行体(如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气势宏大,铺陈淋漓,对七言古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王勃、杨炯则在五言律诗的定型上做出了探索。
    • 风格刚健:虽然四人风格各异,但总体呈现出一种清新、刚健、勃发向上的气息,初步展现了唐诗未来的雄浑气象,故杜甫有诗赞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4. “四杰”排序的争议:

    • 历史上对四人的排序常有不同说法,如“王杨卢骆”或“卢骆王杨”等。杨炯曾有名言“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反映了当时文坛对他们成就高下的不同看法。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作为一个整体概念的存在。

“初唐四杰”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核心含义是指唐代初期(高宗至武后初年)在诗歌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对扭转六朝绮靡诗风、开拓唐诗新境界起到关键作用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以其题材的广阔性、情感的真诚性、风格的刚健性以及形式(尤其是七言歌行和五律)上的探索,共同奠定了唐诗繁荣的基础,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初唐四杰”是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活跃于唐高宗、武后时期,以诗文革新著称,对扭转齐梁以来的浮艳诗风、推动唐诗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核心解释:

  1. 成员与称谓
    四人按传统排序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一称谓最早见于《旧唐书·杨炯传》,杨炯曾表示“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可见当时排名已有争议。

  2. 文学贡献

    • 革新诗风:反对宫廷诗的绮丽空洞,主张“骨气”“刚健”,将题材扩展到边塞、送别、社会现实等领域。
    • 发展律诗:完善五言律诗形式,为盛唐诗歌奠定基础。
    • 代表作品: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讨武曌檄》、卢照邻《长安古意》等,均以雄健风格著称。
  3. 历史地位
    四杰被视为初唐文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杜甫评价其作品为“当时体”,肯定其革新意义。他们虽未完全摆脱六朝余习,但为唐诗的繁荣开辟了道路。

补充信息: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作品或人物生平,可参考权威文学史资料或唐代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薄湿湿宾采逼拶驳犀不因人热潮润重裀创戮传鼓厨船待试丹窦亶甫导产复信高尚娴雅狗附怪巧古峭汉皇活冤孽讲斤头缴进驾驭洁除疾风劲草吉礼唧哩咕噜金蚕金窠劲阴考名责实跨进灵踪鲁衞蒲菜挈还群干人隐宂委宂政偌大三言诗商叶砂皂审语时候蚀毁诗琴水霸酸梅汤坦涂土父握拳透掌务成无线电通信像夹象牺遐搜燮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