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冬眠的意思、冬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冬眠的解释

[hibernation;brumal sleep;winter sleep] 在蛰伏的状态中过冬,体温下降到稍高于冰点而代谢活动降低到接近于零,尤指熊等哺乳动物。第二年春天再恢复正常活动

详细解释

某些动物对于冬季不利生活条件的一种适应现象。主要表现为不活动、体温下降和陷入昏睡状态。也称“冬蛰”。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一:“不燥不粘的泥土经过翻动,错杂地堆压着新生的草芽,还可以看见尚未脱离冬眠状态的蚯蚓。” 碧野 《天山景物记》:“从九十月大雪封山,到第二年四五月冰消雪化,旱獭要整整在它们的洞穴里冬眠半年。” 金近 《春姑娘和雪爷爷》诗:“雪爷爷,您听听,冬眠的青蛙要起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冬眠是部分动物为适应寒冷季节和食物短缺环境而进入的一种深度休眠状态,其核心特征为体温显著下降、新陈代谢速率大幅减缓,生命活动降至极低水平以维持生存。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工具书及生物学研究的详细解释:

一、汉语词典定义

  1. 基本释义

    指某些动物(如蛇、蛙、蝙蝠等)在冬季潜伏不动、不进食的生理现象。《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为:"某些动物(如蛇、蛙、蝙蝠等)冬季僵卧在洞里,血液循环和呼吸非常缓慢,神经活动几乎完全停止的状态。"

  2. 词源解析

    "冬"指季节,"眠"意为休眠,合指动物在冬季的生理性休眠行为。该词最早见于《淮南子·天文训》"蛰虫始振"的记载,后演化为现代生物学概念 。


二、生物学特征

  1. 生理机制

    动物通过降低体温(可降至接近0℃)、减缓心率(如刺猬心率从200次/分降至5次/分)和呼吸频率,使能量消耗减少至正常状态的1%~5% 。

  2. 触发条件

    受光照缩短、温度下降及食物匮乏等环境信号调控,由内分泌系统(如褪黑素分泌增加)启动冬眠程序 。

  3. 物种类型

    常见于变温动物(如爬行类、两栖类)和部分恒温哺乳动物(如熊、旱獭)。其中熊属于"浅冬眠",体温仅下降5-6℃,可随时苏醒;而地松鼠等小型哺乳动物则为深度冬眠 。


三、文化隐喻

在汉语语境中衍生出比喻义,如"经济冬眠"形容市场活动停滞,"思想冬眠"指思维惰性状态,体现语言的文化适应性 。


参考资料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官网链接

: 刘安. 《淮南子》. 中华书局点校本. 2009. 古籍库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动物生理学》. 科学出版社. 2020. 科普专栏

: Geiser F. "Ecophysiology of Hibernation". Physiological Reviews. 2021. DOI:10.1152/physrev.00020.2020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哺乳动物冬眠行为研究报告》. 2022. 报告链接

网络扩展解释

冬眠是动物为应对冬季恶劣环境(如低温、食物短缺)而演化出的生理适应机制,通过降低体温和代谢率进入休眠状态,以保存能量。以下是综合解释:

1. 定义与核心特征
冬眠指动物在寒冷季节进入蛰伏状态,表现为体温下降(接近冰点)、代谢率显著降低(可达正常水平的2%-5%)、呼吸和心跳减缓。这一过程具有主动调节性,区别于变温动物的被动蛰伏(如蛇类的“僵冷状态”)。

2. 触发原因
主要诱因包括:

3. 动物类型差异

4. 生理机制
动物通过脂肪储备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期间不进食、少排泄,部分物种会周期性短暂苏醒。例如熊的冬眠期可达数月,但体温仅下降5-6℃。

5. 延伸意义
该词也被比喻为人类面对困境时采取暂时性休整策略,如经济领域的“市场冬眠”。

典型冬眠动物示例
| 类型 | 代表物种 | 冬眠特征|
|------------|------------------|-------------------------------|
| 哺乳动物 | 熊、刺猬、蝙蝠 | 主动调节代谢,偶发短暂苏醒|
| 爬行动物 | 蛇、龟 | 完全依赖环境温度,代谢被动停滞|
| 两栖动物 | 蛙 | 埋入泥土或水底淤泥中休眠|

更多详细案例可参考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阿嚏白花脖项宠戚春秋五霸邨肆答策大红日子怠骜导火线多口相声二浙戹运分磔纷浊负非覆试服小甘荼贡赋公了勾挑关所挂拍国厩嗥吠谎汉子兼合践躏捡手计划剧词慨然应允口多食寡老年间两灵戾太子露养履长媚道平露坯素牄牄凄凉曲念入宿三尺童蒙璱璱沙船神不知鬼不晓腾倒天夺之魄头派危峻为乐问徒无肠公子乡场信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