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守门之吏。《战国策·楚策四》:“ 春申君 曰:‘善。’召门吏为 汗先生 著客籍,五日一见。”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贬误》:“余门吏 陆畅 , 江 东人,语多差误,轻薄者多加诸以为剧语。”《红楼梦》第十六回:“忽有门吏报道:‘有六宫都太监 夏老爷 特来降旨。’”
(2).门下办事的人。 唐 孙樵 《骂僮志》:“吾闻他举进士者,有门吏诸生为之前焉,有亲戚知旧为之地焉。”
门吏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府或贵族宅邸中负责看守门户、传递通报的差役。以下从语义、职能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字义构成
“门”指门户、出入口,“吏”指低级官吏或差役。合称即“守门之吏”,属古代职官体系中的基层人员。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职责范围
门吏主要负责查验进出人员身份、传递名帖、通报来访者,并维护门户秩序。其角色类似于现代的门卫或传达室人员,但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更具权力象征意义。
来源:《中国古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15年。
权力过滤功能
在官僚体系中,门吏是接触上级的“第一道关卡”,能否顺利通报常取决于门吏的配合程度,故有“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的俗喻。
例:《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为亭长时“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揭露门吏索贿现象。
等级制度缩影
门吏身份卑微,却因职务之便成为权力结构的底层节点。如《红楼梦》中贾府门吏对平民来访者的刁难,反映封建门第观念。
来源:《红楼梦》第十四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校注本。
“门”的隐喻性
古代“门”象征地位与阶层界限,“门吏”一词暗含对权贵依附关系的批判。如成语“倚门傍户”即衍生自对守门者的贬义联想。
来源:《中华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
现代语义转化
当代汉语中,“门吏”一词已罕用,但“门卫”“传达室”等职业仍延续其职能本质,语义中性化。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22年。
“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记载周代专设“阍人”职守宫门,可视作门吏的早期形态。
来源:中华书局《周礼注疏》点校本,2010年。
明确记载五军都督府、六部等衙门均设“门吏”编制,负责公文传递与门禁管理。
来源:中华书局《明史》点校本,1974年。
“门吏”是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守门之吏
指负责守卫城门、衙门或其他重要场所出入口的低级官吏,职责包括检查进出人员、维护秩序等。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门吏”负责通报重要人物来访(第十六回)。
门下办事的人
广义上也指在权贵门下从事文书、传达等杂务的属员,多为地位较低的办事人员。
守门职能:
《史记·郦生传》记载,郦食其早年贫困,曾担任“里监门吏”维持生计;《战国策·楚策四》中,春申君的门吏负责登记宾客信息。
比喻意义:
该词也用于形容地位低下、职权有限的角色,如成语“门吏”可隐喻基层或辅助性职位。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来源网页(如、2、5)中的详细文献引用。
表率避免拆东墙,补西墙搀挤词禁邸旅东掩西遮杜多遁天倍情多蒙法则逢年过节分剂富平侯寒月槐子花里胡哨隳胆抽肠慧寂鰴鲸胡头俭宝肩息接丝鞭寖昌浄饭王金针菜口是心苗羸骖敛袖骊宫邻座龙蟠虎踞轮毂毛廧命笔墨线欧诟鸥鸟不下篇牍孅儿诮戏旗番轻歌慢舞攘掊阮屐三杀私醖所居宿主坦途铁爪子通知推溯毋庸置疑献馈险幸小房小集销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