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正德、利用、厚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 孔颖达 疏:“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当谐和之。” 唐 韩愈 《请上尊号表》:“由是五穀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章炳麟 《辨诗》:“《九歌》者与六诗同列,水火金木土穀谓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此则山川之颂,江海之赋,皆宜在《九歌》后。”
(2).三件事。所指随文而异。指倡德、和乱、终齐。《逸周书·武穆》:“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
(3).三种官职。《书·立政》:“任人、準夫、牧,作三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三事,三职也。为任人、準夫、牧夫之职,故曰‘作三事’。”
(4).指三公。《诗·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孔颖达 疏:“三事大夫为三公耳。”《汉书·韦贤传》:“天子我监,登我三事。” 颜师古 注:“三事,三公之位,谓丞相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 唐 许浑 《闻开江6*宋相公申锡下世》诗:“位极乾坤三事贵,谤兴华夏一夫冤。”参见“ 三公 ”。
(5).三件。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三事衲衣穿处补,一枝藜杖伴身闲。”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事汉语 快速查询。
“三事”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古典词汇,其含义随语境不同而有所演变。以下从文献典籍角度分述其核心释义:
治国三要务
《尚书·大禹谟》记载:“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处“三事”指君王治理国家的三项根本原则:端正德行(正德)、善用资源(利用)、保障民生(厚生),强调德政与民生的统一性(来源:《尚书》)。
西周官职体系
《诗经·小雅·雨无正》云:“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郑玄注:“三事大夫,三公也。”西周时期,“三事”代指司徒、司马、司空三种高级官职,后演变为“三公”的统称(来源:《毛诗正义》)。
天地人三才之道
《周易·系辞下》提出“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的哲学观。汉代学者将“三事”引申为顺应天时、地利、人实践准则(来源:《周易注疏》)。
礼制中的三重规范
《左传·昭公十五年》载:“礼之三事,忠信、礼让、节用。”此义项强调礼制的具体实施维度,包含道德修养与社会行为规范(来源:《春秋左传正义》)。
以上释义体现了“三事”在古代政治、哲学、礼制等领域的核心地位,其内涵始终围绕人伦秩序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展开。
“三事”一词在不同文献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治国三要务
周代官职体系
为官准则
三公尊称
其他语境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职官制度及伦理学等多维度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安常守分宝赂报谢鞞蓝风婢使长名牓谌杵大不过德意志帝国颠驰电热锅隄障断顿格保鼓骇古峭姑钟龢氏红榜鸿朗鬟丝骄懦祭礼进众菊花狼籍蜡诏蜡烛料来漏断履蹻摩挲魔怪木臼凝粹逆竪侬家奴家判读贫婆墙阴啓导七里濑穷深取则容喙上层上辕势火熟路四川私授厮下天命论天阙五神无所措手祥烟挦毛捣鬓效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