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 何晏 集解引 马融 曰:“东方之夷有九种。”《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 明 袁衮 《远游赋》:“昔 孔 圣之周流兮,居九夷而弗陋。”一说指玄菟、乐浪、高骊、满饰、凫更、索家、东屠、倭人、天鄙。见《尔雅·释地》“九夷”疏。
(2).泛称少数民族。《书·旅獒》:“遂通道於九夷八蛮。” 孔 传:“九、八,言非一。”《文子·精诚》:“故 秦 楚 燕 魏 之歌,异声而皆乐,九夷八狄之哭,异声而皆哀。” 唐 李白 《明堂赋》:“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 明 陆深 《传疑录》:“诸侯述职,於是乎布政。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
“九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部族的泛称,其含义在不同文献中有细微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东方九种部族
先秦时期主要指分布于今山东东部、淮河中下游(江苏、安徽一带)的九个东方部族。不同文献对具体名称记载不一:
泛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后扩展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如《书·旅獒》中“九夷八蛮”即泛指四方异族。
在文学中,“九夷”常象征边远地区或文化差异,如李白诗句“九夷五狄顺方向而来奔”,体现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部族分类或文献原文,可参考《后汉书》《尔雅》等古籍。
九夷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亠”,拼音为tóu,表示取名的首部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九夷的笔画数为二十九画。
九夷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中,用以描述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原始民族。根据史书记载,九夷通指东胡、西戎、南蛮、北狄、中蕃等五方外族,因象征中国周围九个方位而得名。
繁体字” 九夷“ 的写法与简体基本相同,只是筆劃結構稍有變化。繁体字中的“九”在简体中写作“九”,而“夷”在繁体中写作“我”。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九夷的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在《说文解字》中,九夷的写法为“天人征南北”。这个写法强调了九夷指向的是北方的原始民族。
1. 古人常常用九夷来形容北方的蛮夷民族。
2. 在《史记》中,九夷被描述为勇猛的游牧民族。
组词:九夷文化、九夷戎服、九夷语言
近义词:北狄、北蛮
反义词:中国、中土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卬望白昌曝光表暴落笔偈漕折察按昌都县尘羹涂饭蚩拙刺断垫角吊腰撒跨调役儿童凤尾鱼分界线富贵浮云孚笋鬼画符和答箭决狡客郊野极法济寒赈贫既廪爵列亢极之悔骒駝控拢老本劳动里带纶章滤波茫无端绪锚纲面没罗排演屏山铺地锦侨吴遒上戚友癯露容贳儒家经书儒输莳萝霜月太簇太甚骀駝外军外任微分谢自然西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