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自取灾祸,自取灭亡。 元 无名氏 《赚蒯通》第三折:“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 蒯彻 也不似那般人随风倒舵。”《三国演义》第一二○回:“陛下宜修德以安 吴 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6*焚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披麻救火汉语 快速查询。
“披麻救火”是一个汉语成语,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发音为pī má jiù huǒ,字面指“披着麻布去救火”,比喻因方法不当或行为冒失,反而招致灾祸。
核心比喻
麻布易燃,披麻救火会引火上身,暗指用错误方式处理问题,导致自身陷入困境。例如《三国演义》中“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
语境延伸
不仅强调“方法错误”,还包含“自招灾祸”的后果,如元杂剧《赚蒯通》中的警示“则落你好似披麻救火”。
多用于批评鲁莽决策或无效措施,如经济政策失误、人际冲突处理不当等,警示需审慎行动。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典文献及权威词典释义,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汉语成语大辞典》或《三国演义》原文。
《披麻救火》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在面临危急情况时,不计个人得失,毫不犹豫地奋不顾身地救助他人,帮助解决问题。
《披麻救火》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衣,它的笔画数分别为5画和12画。
《披麻救火》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原文是“救火者之勇,在亟救之中取功。披麻割索,非取功也,故不亟也。”
在繁体字中,这个成语的写法为「披麻救火」。
古时候,“披麻救火”的写法并没有太大的差别,仍然是以现代汉字的形式出现。没有经过太多的变化。
1. 他在车祸现场看到一对母女身陷火中,立即披麻救火,将她们从车中救出。
2. 他用尽全部积蓄披麻救火,帮助他的朋友完成了他的梦想。
1. 披衣救火:在冬天时外面披上衣物帮助救火。
2. 不眠不休:整夜不睡觉,不休息。
3. 仗义疏财:为了帮助别人而舍弃自己的财物。
近义词:英勇救火、临危救人。
反义词:见死不救、漠不关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