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疗法。以针刺有关穴位,可治中暑。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钞·挑草子》:“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云:‘草子,即寒热时疫。南中吏卒小民不问病源,但头痛体不佳,谓之草子,不服药,使人以小锥刺唇及舌尖出血,谓之挑草子……’按世间有挑痧之法,当即此类。”
“挑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主要用于缓解中暑、痧症等病症。以下是详细解释:
挑痧(拼音:tiāo shā)是通过针刺特定穴位或体表部位,挤出瘀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核心作用是疏通经络、排出体内“痧毒”。
主要用于治疗:
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钞》记载,类似疗法在宋代已存在,当时称为“挑草子”,通过刺唇舌放血治疗时疫()。
常与放痧(刺络疗法)配合使用,后者通过针刺静脉或穴位放血,增强排毒效果()。
需由专业人员操作,严格消毒避免感染,体虚、凝血功能障碍者慎用。现代临床多作为辅助疗法,急重症仍需优先就医。
(综合来源:)
挑痧是一个汉语词语,可以指挑选皮肤上的疙瘩、痘疮等小肿块并使其消失。在传统医学中,挑痧被认为可以活血化瘀、促进气血循环,从而起到治疗或缓解某些疾病的作用。
挑痧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手和疒。其中手是指"手部",疒是指"病疾"。根据部首的不同组合,可以推测挑痧这个词的含义。
根据笔画来说,挑痧总共有9画。
挑痧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其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字。在现代汉字中,挑痧是用简化字"挑痧"来表示的,而在繁体字中,挑痧的写法为"挑痧"。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资料,挑痧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为"挑㟁"。这种写法包含了挑和痧两个字形,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1. 她去找医生挑痧,希望能够改善血液循环。
2. 擅长挑痧的老中医能准确判断疾病所在。
组词:挑刺、挑毛病、挑拣、挑选。
近义词:拔痧、刮痧。
反义词:按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