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vant] 仆人的自称
古指奴仆。亦为罪人与执役者及臣下的通称。《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 毛 传:“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则役之圜土,以为臣僕。”《晏子春秋·问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轻臣僕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 白狼 等国﹞举种奉贡,称为臣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彼虽才能,终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凌君,而忘其己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听到了 耶稣 的名声和他的行事,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 约翰 从死里复活。’”
“臣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臣仆”指奴仆或臣下,是古代对罪人、执役者及下属的通称。例如《诗经·小雅·正月》中提到“民之无辜,并其臣僕”,毛传注释为“有罪者不入刑则役为臣僕”,说明其最初与刑罚和劳役相关。
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说《臣仆》(1914年)通过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的故事,讽刺了资产阶级对权力的谄媚与虚伪。这里的“臣仆”被赋予社会批判色彩,象征对强权的盲目服从。
“臣仆”既可指代古代社会底层的奴仆或罪人,也可作为臣属的谦称,近代文学中更引申为对权力依附者的讽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臣仆》是指为别人服务、效命于他人的人。通常被用来形容在封建社会中官员侍奉君主的关系。
《臣仆》的部首是“臣”和“卜”,其中“臣”是上部部首,表示官员的居民,“卜”是下部部首,表示触及地面的人。它的总笔画数为21画。
《臣仆》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汉语,早在《周礼》中就有《臣仆》一词的使用。繁体字为「臣僕」。
在古代,这个词的写法是「臣奉」,以表示臣子对君主的效忠和侍奉。
1. 他是国王的忠诚臣仆,一直为国家效劳。
2. 新到的官员需要向老臣仆学习政务。
臣属、臣子、臣民、奴隶、仆役。
近义词:仆人、仆从。
反义词:主人、君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