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rvant] 仆人的自称
古指奴仆。亦为罪人与执役者及臣下的通称。《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 毛 传:“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则役之圜土,以为臣僕。”《晏子春秋·问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轻臣僕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 白狼 等国﹞举种奉贡,称为臣僕。”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彼虽才能,终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凌君,而忘其己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听到了 耶稣 的名声和他的行事,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 约翰 从死里复活。’”
臣仆是汉语复合词,由“臣”与“仆”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君主时代的官员与奴仆,引申为效忠并服务于统治者或权威的从属者。以下是详细释义与权威来源依据:
官员与奴仆的统称
“臣”本指君主制下的官吏(《说文解字》:“臣,牵也,事君也”);“仆”指供役使的奴仆(《说文解字》:“仆,给事者”)。二字连用泛指受统治者支配的群体,强调人身依附关系。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423页。
引申为绝对服从的从属者
在文学与宗教语境中,“臣仆”常象征对君主、神权或某种权威的谦卑效忠,如《圣经》汉译本中信徒对上帝的称谓(例:“耶和华的臣仆”)。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第5版)第52页“臣”字条。
字形溯源:
“臣”在甲骨文中象竖目之形,表示“俯首屈从”(王国维《观堂集林》);“仆”从“人”从“菐”,本义为持箕帚的奴隶。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210、512页。
语义扩展:
先秦文献中“臣仆”已连用,如《诗经·小雅》:“君子万年,景命有仆”,郑玄笺注:“仆,御也”,引申为侍从群体。
来源:《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本)。
当代汉语中,“臣仆”多用于历史叙述、宗教文本或比喻修辞,如:
“封建时代的臣仆需行跪拜之礼。”
“他甘愿成为金钱的臣仆。”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第165页“臣”字条。
“臣仆”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臣仆”指奴仆或臣下,是古代对罪人、执役者及下属的通称。例如《诗经·小雅·正月》中提到“民之无辜,并其臣僕”,毛传注释为“有罪者不入刑则役为臣僕”,说明其最初与刑罚和劳役相关。
德国作家亨利希·曼的小说《臣仆》(1914年)通过主人公狄德利希·赫斯林的故事,讽刺了资产阶级对权力的谄媚与虚伪。这里的“臣仆”被赋予社会批判色彩,象征对强权的盲目服从。
“臣仆”既可指代古代社会底层的奴仆或罪人,也可作为臣属的谦称,近代文学中更引申为对权力依附者的讽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
编町避酒秉耒陈言肤词池鱼之殃畜意啐尝存意道纲的皪调把戏东方人方社飞耳佛钵伏辨蜾匾孤艳骇吁寒骨号戒候骑火杴呼天叩地湔浣机道仅以身免剂子蹶蛩决责开路鬼掯留狂矞狼狈不堪历録逦逶鹿角叉抡打盘囊批抹破愁为笑强项切变柔翰上囿韶令省声熟艾霜露之悲双毛书观数纪説载淑气送迎钱素俎亡国奴孝理嚣讼小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