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调名。 战国 楚 宋玉 《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晋 成公绥 《啸赋》:“杂商羽於流徵。”
“流徵”是古代音乐术语,指徵音的流转变化。根据《汉语大词典》,“流徵”解释为“流转的徵音。徵为五音之一,其声清越,流徵指音调抑扬流动”。此概念最早见于《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李善注称:“徵声抑扬,流利清婉,故曰流徵。”
在传统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徵音对应现代音阶中的“sol”,具有高亢明亮的特性。“流徵”则强调该音在演奏中的动态变化,表现为音调的起伏与连贯性,常用于描述复杂音乐技法或哀婉曲调。例如《淮南子·说林训》提及“叩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此音之数;流徵则非正则不和”,体现其音律的微妙特质。
该词后被引申为文学意象,如清代诗词中“流徵含凄”的表述,借音乐特性渲染情感氛围。
来源:
“流徵”一词的含义可从音乐术语和文学修辞两个维度解析,具体如下:
基本含义
指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徵”音的变调或流转音律。战国时期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杂以流徵”,形容曲调复杂高妙,能应和者极少。
示例:司马相如《长门赋》“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妙而复扬”,即以“流徵”描绘音律的婉转变化。
文献引用
晋代成公绥《啸赋》用“杂商羽于流徵”描述音调的交融,进一步佐证其音乐属性。
引申意义
由音律之美延伸为形容言辞流畅、文采出众。如“流徵”被用来赞誉口才或文章表达自然且有韵律感。
应用场景
适用于对演讲、诗词、散文等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如“其文如流徵,清丽而深远”。
提示:如需深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文选》及宋玉、成公绥的相关作品。
百无一成必不挠北超言春陌翠旍村郭代马望北地价都卢蕃坊方便旗肺金焚骸分解公酒邗城呵婆婆后碑砉然家监鉴微家叔借征卷逃跼蹄孔臧老学庵笔记凉菲离局离明乱溃旅酬蛮皮没利篾条米哈内老板暖锅喷勃朋扇凭虚公子欠呵千秋镜钦敬七亡入破散估收尾疏眉朗目思人树四外酸惨贪叨铁路体访违规无地起楼台相公无怪响廊痫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