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贪得。《文子·上义》:“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 汉 刘向 《列女传·赵悼倡后》:“ 赵 悼倡后 ,贪叨无足。”《魏书·恩倖传·王叡》:“远谗佞则疑间絶,黜陟行则贪叨改。”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宣宗二》:“以赃吏论,古今无道之世,人士相习於贪叨,而其得免於逮问者,盖亦鲜矣。”
“贪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ān dāo,其核心含义为贪得、贪婪,多用于形容对财物或利益的过度追求。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由“贪”(贪求)和“叨”(通“饕”,贪食)组成,合指贪得无厌、不知满足的状态。例如《文子·上义》提到“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即批评贪婪之人危害社会。
语境延伸
在历史文献中,常与负面品行关联。如章太炎曾指“贪叨”为国人六大精神痼疾之一,与诈伪、偷惰等并列。
古代用例
现代场景
可用于批判过度追求利益的行为,如“贪叨的商人”“权力贪叨”等,但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书面或学术讨论。
部分资料(如)将“叨”解释为“唠叨”,认为“贪叨”指“话多”。但根据权威词典和古籍用例,此解释缺乏依据,可能是对字面的误读。主流释义仍以“贪得”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籍原文(如《文子》《列女传》)。
《贪叨》一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过度地多嘴,爱讲话而且话多,常常讲一些琐碎、无关紧要的话题,令人感到厌烦。这个词常见于口语,用于形容一个人言多必失,爱唠叨的特点。
《贪叨》是由部首"贝"和"言"组成的汉字。部首"贝"表示财富、贪婪,"言"表示说话、言辞。
《贪叨》的总笔画为10画,其中部首"贝"占据了2画,"言"占据了8画。
《贪叨》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广韵》的解释,它本指“过度取舍”,后来引申为“多说闲话”。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常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那些喜欢唠叨、爱说闲话、废话连篇的人。
《贪叨》的繁体字为「貪叨」。
在古代,人们常用象形字和会意字来写汉字。据《说文解字》记载,古时候的《贪叨》写作「貪-{釷叨}-」,表示一个人用大刀不停地割舌头,象征着说话过多。
1. 我每次见到他,他总是喋喋不休,真是太贪叨了!
2. 她贪叨得让人忍不住想逃离。
3. 别和他讨论什么话题,他太贪叨了,听了会头疼。
组词:贪婪、贪心、唠叨、多嘴、喋喋不休
近义词:唠叨、多嘴、废话连篇
反义词:少言、沉默、寡言
板殭豹袪崩波曾母暗沙愁烦啜羹荡失帝箓断虀画粥端容发布法界性放嚵仿依拱北梏拲傀垒龟婆谷籍国制惛怓火祆剑麻角斗士椒鷄极敝饥馑荐臻矜许凯捷笠泽甪里卖懵董麪子迷眵明曜迷摄牧长品从平桓贫羸谦婉弃人搉油麴米春趋炎附势荣忝散参生龙脑世绪属耳水府数理逻辑素飙绥养素缣桅楼畏惕相差无几罅缺系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