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散估的意思、散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散估的解释

晋 及 南朝 各代杂税名。《隋书·食货志》:“ 晋 自过 江 ,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歷 宋 、 齐 、 梁 、 陈 ,如此以为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散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无直接收录,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历史文献推演。该词主要与古代商业税收制度相关,特指针对零星小额交易征收的商税。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散:取"零星、分散"之意(《说文解字》:散,杂肉也。引申为分离、分布)。
    • 估:古通"贾",指交易、市税(《周礼·地官》注:估,税也)。

      组合为"散估",指对非大宗、分散性交易行为的课税。

  2. 历史语境定义

    作为南朝至唐宋时期的税制术语,"散估"指向市场小额交易征收的从价税,区别于针对大宗商品的"输估"。如《隋书·食货志》载:"晋自过江…历宋齐梁陈,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此处明确其征收对象为无契约的零星交易,税率约4%。


二、制度背景与演变

  1. 起源与实施

    • 始于东晋"估税"制(317-420年),分"输估"(契约交易税)与"散估"(非契约交易税),为后世契税雏形。
    • 南朝宋(420-479年)延续此制,扩征至民间小规模买卖,成为政府重要财源。
  2. 社会影响

    • 抑制民间交易:高税率加重小商户负担,如《文献通考·征榷考》批评"苛细伤民"。
    • 推动契约普及:商人倾向订立文券以适用较低税率的"输估",间接促进商业规范化。

三、学术权威参考

  1. 古籍文献

    •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载税制原文 。
    • 《文献通考·征榷考》评析历代商税得失 。
  2. 现代研究

    • 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散估实为市税之变相,反映官府对零散商业活动的管控"(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分析唐宋税制转型,提及散估残余形态 。

四、词义现代延伸

当代学术讨论中,"散估"偶用于比喻碎片化经济行为的税收征管难题,但非常用词汇。需注意其与"散官"(无实职官衔)、"估价"(价格评估)等近音词的区别。

提示:该词属冷僻历史术语,日常使用率极低。理解时应紧扣"零星交易税"本义,避免与现代词汇混淆。

网络扩展解释

“散估”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区分:

一、古代经济史含义(主要义项)

定义:指东晋至南朝时期对财产交易征收的杂税,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契税形式。
历史背景:东晋因战争财政压力,对奴婢、马牛、田宅等交易征税,分为两种情形:

  1. 有文券交易:按交易额1万钱征收4%税(卖方3%,买方1%)。
  2. 无文券交易:按物品价值征收4%税,称为“散估”(见《隋书·食货志》引文)。
    意义:标志着古代财产交易税的制度化,对后世契税发展有深远影响。

二、现代引申含义(非主流用法)

少数资料将“散估”解释为非正式估算,指基于经验或直觉的粗略评估,常用于经济预测、日常判断等场景。但此类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与字面联想有关。

使用建议

学术或历史讨论中应优先采用古代税种释义,而现代引申义需谨慎使用并注明来源存疑。

别人正在浏览...

埃堨不媚抽送憷场丹泥底成动地笃责繁穰風壇关上孤愁果丞顾役寒症頮面浑浊甲苯铰刀交飞街坊家籍敛进犯金壶墨汁金庸九界赍宣汲引竣尽劳倦离宫别舘丽锦临危不挠沴气李十郎隶学龙木马鬉妙谛内师前缘寝戈蜻蛚畎亩苒惹日角龙庭瑞蔼山霤生硝摄位石跗送女客素光螗蛦韬戢头衔投闲先资斜谷析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