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旅酧”。谓祭礼完毕后众亲宾一起宴饮,相互敬酒。《礼记·曾子问》:“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 孔颖达 疏:“酬宾讫,主人洗爵于阼阶上献长兄弟及众兄弟及内兄弟于房中。献毕,宾乃坐,取主人所酬之觶於阼阶前酬长兄弟,长兄弟受觶於西阶前酬众宾,众宾酬众兄弟,所谓旅酬也。”《诗·小雅·小弁》“君子信谗,如或醻之” 汉 郑玄 笺:“醻,旅醻也。” 孔颖达 疏:“酬酢皆作‘酬’,此作‘醻’者,古字得通用也。酬有二等:既酢而酬宾者,宾奠之不举,谓之奠酬;至三爵之后乃举嚮者所奠之爵以行之;於后,交错相酬名曰旅酬,谓众相酬也。”
“旅酬”是中国古代祭祀礼仪中的一种宴饮环节,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定义
指祭祀仪式结束后,主宾共同宴饮并依次敬酒的环节。宾客之间按照尊卑次序相互酬答,体现礼仪的秩序性。该词也写作“旅酧”,《礼记·曾子问》中记载了相关流程。
仪式流程
根据《礼记》记载,祭祀后主人先向宾客献酒(称为“酬”),宾客回敬主人(称为“酢”)。随后宾客之间依序敬酒:长兄弟→众宾→众兄弟,形成自上而下的传递链条。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小弁》郑玄笺注,并在《仪礼·燕礼》中进一步说明“旅酬”是“以次序劝卿大夫饮酒”,强调礼仪的等级性。
演变与延伸
后世逐渐将“旅酬”泛化为宴饮中宾客间相互敬酒的行为,但核心仍保留礼仪秩序。如《礼记正义》提到“旅酬”需遵循“尊者礼终,卑者始”的原则。
现代释义
现代词典多将其解释为“祭祀后集体宴饮并相互敬酒”,部分引申为正式宴会的礼节性饮酒环节。
《旅酬》这个词意指旅途中的报酬或回报,主要指旅行过程中获得的款待、待遇或付费。它既可以指旅行者给予宾馆或服务员小费,也可以指旅行者受到的礼遇或享受的服务。
《旅酬》这个词的拆分部首为旅、酉,酬。其中,「旅」音lǚ,部首为方块水,总笔画为10;「酉」音yǒu,部首为酉,总笔画为7;「酬」音chóu,部首为酉,总笔画为12。
《旅酬》这个词来自于古代汉语,是由「旅」和「酬」两个字组成的。「旅」意为旅行,「酬」则表示回报或报答。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旅酬」这个词,表示旅行途中的报酬。
繁体字形中,《旅酬》分别为「旅」和「酬」两个字。在繁体中,「旅」的形状较简体字更为繁复,而「酬」的形状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旅酬》保持了和现代汉字写法相似的表达方式。不过在古代书法中,字的形状可能会有一些个别变化,整体书写风格也会有所不同。
1. 他决定给旅馆工作人员一笔慷慨的旅酬,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2. 作为导游,她相信只要为旅客提供了出色的服务,就能获得丰厚的旅酬。
1. 旅程:指一段旅行的过程或时间。
2. 酬谢:指对别人的好处或劳动表示感谢,进行回报或报答。
3. 旅费:指旅行所需的费用,如交通、住宿、饮食等。
1. 报酬:指为做某事所得到的报偿或回报。
2. 报答:指回报对方的好意和恩德。
3. 酬劳:指为工作、劳动或服务所得到的报酬。
1. 付费:指旅行者需要支付的费用。
2. 请客:指旅行者邀请别人吃饭或提供服务,作为回报或感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