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言的意思、超言的详细解释
超言的解释
旷达的言辞。 明 徐渭 《送鸣教往上海》诗之二:“超言虽遣累,离绪难释罣。”
词语分解
- 超的解释 超 ā 越过,高出:超越。高超。超出。超额。超龄。超等。超载。超重。超支。 跳上,跨过:“挟泰山以超北海”。 在一定范围以外:超自然。超音速。超导现象。 遥远:超遥。超忽。 怅惘的样子:“武侯超然不对
- 言的解释 言 á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语助词,无义:
专业解析
“超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超越言语所能表达的范围或境界。它常用于描述那些难以用语言完全传达、只能意会或超越常规语言表达的深刻哲理、精妙意境或超凡体验。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
本义:超越言语表达
- “超”意为超越、高出、超脱;“言”即言语、话语。
- “超言”直指语言表达的局限性,强调某些事物(如深奥的道理、精微的情感、玄妙的境界)超出了语言符号所能精确描述或完全涵盖的范围。它指向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例如,道家思想中“道”的玄妙、佛家禅宗的“第一义”往往被认为是“超言绝虑”的(《汉语大词典》)。
-
哲学与宗教语境
- 在哲学(尤其是道家、佛家)和宗教思想中,“超言”常用来形容终极真理或最高本体的不可言说性。例如:
- 道家: 《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暗示了“道”的“超言”特性。
- 佛家: 佛教经典常强调“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认为最高的真如佛性、涅槃境界是超越思虑和言语分别的。禅宗更是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著称,直指“超言”的体验(《辞源》修订本)。
-
文学与艺术语境
- 在文学批评和美学领域,“超言”常用来形容艺术作品(尤其是诗歌)所达到的含蓄深远、意在言外的艺术效果。它指作品蕴含的韵味、意境或情感深度超越了字面意思本身,需要读者用心去感悟和体会。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即体现了这种“超言”之美(参考古代文论如《文心雕龙》、《沧浪诗话》的相关思想)。
“超言”意指超越语言表达的界限。它既是对语言局限性的一种认识,也指向那些需要通过直觉、体悟或实践才能把握的深层真理、精妙情感或至高境界。这个词汇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言意之辨”的思考,强调在语言之外寻求更本质的理解和体验。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
- 道家经典《道德经》
- 佛教经典及相关禅宗思想
- 古代文论著作(如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
网络扩展解释
“超言”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
拼音与基本释义
拼音为chāo yán,意为旷达的言辞,常用于形容超脱世俗、不拘泥于常规的表达方式。
-
词源与文献例证
该词可见于明代文人徐渭的《送鸣教往上海》诗之二:“超言虽遣累,离绪难释罣”,通过诗句展现了“超言”在语境中的洒脱意境。
-
单字拆分释义
- 超:本义为“越过、超出”,引申为超然、超脱的意境。
- 言:指语言、言辞,合为“超越常规的言辞”。
-
相关扩展
在佛教或哲学语境中,“超言”可进一步引申为超越语言局限的深意,例如“全生全杀超言象”中的用法(出自《偈颂三十四首》),强调超越表象与言语的境界。
-
注意点
该词属生僻词汇,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古典文献或特定文学作品中,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或网络释义,可参考汉典、诗词古文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洋不侔采茨闯丧船主翠纶错重倒马东箱贰体仿连史纸芳芷肺腑交杠彴羔丝亘公画箠怀瑕溷章箭穿着雁口绛气坚孤简旨解槖积结棘庭谲险君子相开律佧佤族苛敛跨下人另眼看待流星马龙脑菊鸾阶论友猫貍摩呵默思喷泉匹合批逆龙鳞皮鞘批削破鼓乱人捶浅小屈屈伤惋是可忍,孰不可忍死力唐装挖空心思微至握中瞎蒙校令狭学细面条新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