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征的意思、借征的详细解释
借征的解释
谓预征他年田赋。《清史稿·食货志二》:“军兴以后, 四川 等省,办理借徵,以充兵餉。 裕瑞 奏请劝諭绅民,按粮津贴,罢借徵。”
词语分解
- 借的解释 借 è 暂时使用别人的财物等:借用。借阅。借账。借据。借条。 暂时把财物等给别人使用:借钱给人。 假托:借口。借端。借故。借代。借景。借喻。借题发挥。 依靠:凭借。借势。 还 笔画数:; 部首:亻;
- 征的解释 征 (③征⑦徵) ē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收
专业解析
“借征”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借”和“征”两个语素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个语素的本义及复合后的语境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它并非最常用的词汇,但在特定语境下有其明确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借用或代为征收
- “借”:本义指暂时使用他人的财物或凭借某种条件(《说文解字》:假也)。引申为假托、利用、依靠等义。
- “征”:本义指远行(《说文解字》:正行也)。在复合词中常取其“征收”(赋税、财物)或“征召”(人力、兵役)之意。
- “借征”:核心含义指借用某种名义、权力或时机来进行征收(通常指赋税、钱粮等),或者指代替、代理进行征收的行为。它强调征收行为并非基于原始、直接的权力或需求,而是借助了其他因素或身份。
-
具体用法与语境:
- 假借名义征收: 指当权者或执行者利用某种时机(如战争、灾害)或借口(如某项政策),超出常规或法定范围进行额外的征收。例如:“官府常借征剿之名,行横征暴敛之实。” 这层含义常带有负面色彩,指非正当的盘剥。
- 代为征收: 指代替某个主体(如上级官府、地主)执行征收任务。例如:“里长负责借征本村的田赋上缴县衙。” 这层含义相对中性,指一种代理行为。
- 历史语境中的军事含义(较少用): 在更古旧的文献中,“征”有“征伐”之意,“借征”偶见指借兵出征或借助他方力量进行征讨,但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
-
现代延伸与象征用法:
- 在文学或修辞中,“借征”有时会被引申使用,比喻借助某种象征、符号或事件来表达、获取或实现某种目的。例如:“诗人借征雁南飞,抒写游子思乡之情。” 这里的“借征”意为“借用…作为象征”。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作为大型历时性汉语语文辞典,对“借征”一词的古今用法有较为详尽的收录和解释,是理解该词含义最权威的辞书之一。其释义会涵盖上述核心义项及历史用例。
- 《辞源》:侧重探求词语的起源和古义,对于理解“借征”在历史文献,特别是涉及赋役、军事等领域的用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 《现代汉语词典》:虽然该词在现代常用度不高,但作为规范现代汉语词汇的权威工具书,会收录其核心的“代为征收”或“假借名义征收”的含义。
- 古代典籍用例: 如《左传》、《史记》等史书,以及历代政书、地方志中关于赋役制度的记载,常能见到“借征”的具体使用实例,这些原始文献是理解该词历史语义的直接依据。
“借征”一词的核心含义在于“借”与“征”的结合,指借用名义、权力或时机进行征收,或指代理征收的行为。其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既可用于描述历史上的赋役制度(中性或贬义),也可在文学中引申为借用象征(中性)。理解其准确含义需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权威语文辞书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借征”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词语,主要含义为预征未来年份的田赋。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
“借征”指政府因财政需求(如军饷短缺),在特定时期提前征收下一年的田赋。这一做法常见于清代,尤其是在战争时期。
2.历史背景与实例
- 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四川等省在“军兴以后”实行借征,以充兵饷。后因官员裕瑞建议,改为劝谕民众按粮津贴,停止借征。
- 借征实质是政府临时性财政手段,但可能加重民众负担,影响社会稳定。
3.其他可能的引申义
部分资料提到“借征”可解释为“借用他人力量或资源”(如查字典网页),但这一用法较少见,且权威性较低。主流含义仍以历史财政术语为主。
“借征”的核心含义是提前征收田赋,多用于描述清代特定时期的税收政策。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史稿》或相关经济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邦采碧藕部县不相为谋不遗余力层冰镵凿谌义冲力单惠倒坍道宣东西恩深渭阳纷惑佛舍福海号服吼号皇辔魂亡魄失浇洒家主解怒极讙九金纠戾捐本逐末絶蹯开寤砍砸器课兆老气两河亮堂堂吏部郎六扰龙骥緑灯门势媌娥弭口密茂民国盘云倾向全民所有制人民团体茹恨沈肃输忱桃弧棘矢投畀豺虎帷薄先蚕坛向赴暹罗现行法霞友云朋禊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