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后以“量力度德”指量度人的能力和德行。《后汉书·崔寔传》:“量力度德,《春秋》之义。”
“量力度德”是一个源自《左传》的成语,指在行动前既要评估自身能力,也要衡量德行是否符合要求,强调道德与能力的双重考量。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由“量力”(衡量能力)和“度德”(考量德行)组成,意为:衡量自己的德行是否足以服众,同时估计能力是否胜任事务。其核心思想是倡导人在做事时需兼顾道德修养与实际能力,避免好高骛远。
二、出处与演变
三、用法与结构
四、现实意义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德才兼备”的重视,适用于现代决策场景。例如企业管理中,选拔领导者既需考察专业能力,也要评估其品德是否服众。
“量力度德”要求人们在行动前综合评估德行与能力,既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醒,也蕴含实事求是的处世智慧。
量力度德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道德准则来行事。它的意思是要量力而为,不要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同时要谨守道德底线。
量力度德这个成语由三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量、力和德。
量力度德最早出自《论语·季氏》一章中的一句话:“量力而行,古之人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量力度德的繁体字为量力度德。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可能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在本成语中,字形一般比较接近现代汉字。
他在事业上始终量力度德,从不贪心和不切实际。
量力、量力而行、度德量力、量力而为
量宽取舍、量情斟酌、量步谨行
过犹不及、力不从心、胸无点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