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妄贪婪。《吕氏春秋·慎大》:“ 桀 为无道,暴戾顽贪。” 高诱 注:“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求无厌足为食。”《孟子·万章下》“顽夫廉” 汉 赵岐 注:“后世闻其风者,顽贪之夫更思廉絜。”
"顽贪"为汉语古语词,现多用于文献研究领域。《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愚妄而贪得",该释义可从字形、词源两方面解析:
一、词义分解 "顽"本义指愚钝,《说文解字》释为"㮯(同浑)头",引申为固执不明事理。"贪"从贝今声,《玉篇》训作"欲物也",指非分索取。二字组合形成程度递进关系,强调因愚昧导致的贪婪行为。
二、典籍引证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贪而无亲,顽而不友",杜预注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宋人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六中称"顽贪以愚取祸",均指向缺乏道德约束的愚昧贪欲。
三、用法演变 明清文献中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如《明史·奸臣传》评严嵩"怙宠擅权,顽贪误国"。现代汉语中已鲜见使用,仅保留在古籍研究及特定成语中,如"顽贪鄙吝"等四字格表述。
四、近义辨析 较之单纯表示贪心的"贪婪","顽贪"更强调因认知缺陷产生的贪欲,与《尚书》"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中的"昏贪"构成近义关系,但后者侧重意识混沌状态下的贪行。
“顽贪”是一个汉语复合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古籍及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愚妄贪婪,指既顽固愚昧又贪得无厌的状态。该词常用于形容人性中的双重缺陷,强调不遵循道德准则且欲望无度。
《吕氏春秋·慎大》
记载夏桀暴政时提到:“桀为无道,暴戾顽贪。” 东汉学者高诱注解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求无厌足为贪。” 即“顽”指不遵从道德规范,“贪”指永不满足的索取。
《孟子·万章下》
汉代赵岐在注释“顽夫廉”时提到:“后世闻其风者,顽贪之夫更思廉絜。” 说明该词可用于描述被教化后转变的人性。
顽(wán):
本义为“愚蠢无知”,引申为固执、难以教化,如“顽梗”“顽疾”。
贪(tān):
原指贪财,后泛指对欲望的无节制追求,如“贪得无厌”“贪图”。
多用于批判性描述,常见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人物品性,如:“暴君兼具顽贪之性,终致亡国。” 现代使用较少,多保留在学术或文学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汉典或查字典的详细释义。
旁午宝铎遍体鳞伤边游避诎碧头巾碧虚弊衣蔬食陈平席冲改丑沮脆绷剉折德容言功吊客迭意地亩风度夫徒福荫杠彴观志翰蕃后夫接茬经度鲸鬣金沙萨及时性骏马隽髦可兰经澜漫老官儿亮直黎黄灵派廪稍洛社命酒明庭牛不老平世前和头气管轻量倾悚畦畹权篆肉赘蕤宾铁响善逝圣断摄选势物听诊途穷亡虑鲜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