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on people]∶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贱民)
(2) [law-abiding people]∶旧时指安分守己的善良百姓
(1).旧时指安分守法的百姓。《管子·明法解》:“盗贼弗诛,则伤良民。”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今日贼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数赦。”《三国志平话》卷上:“如自愿去了黄巾,便为国家良民,如不去黄巾,全家诛杀。”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七:“查该 韩凤岐 确是大大的良民,请长官开恩释放。”
(2).旧时指一般的平民,区别于“奴隶”。 晋 袁宏 《后汉纪·质帝纪》:“或取良民以为奴婢,名曰自卖民。”《隋书·艺术传·耿询》:“ 煬帝 即位,进欹器,帝善之,放为良民。”
“良民”一词的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梳理:
传统定义
旧时指“安分守法的平民”,与“贱民”相对。例如《韩非子》提到“惠盗贼者伤良民”,强调良民是受法律保护的守法群体。
现代中性含义
指遵纪守法、履行公民义务的普通民众,如“享有国籍并参与社会劳动的公民”。
殖民时期的贬义化
日本侵华期间推行的“良民证”制度,将持有证件者视为服从统治的群体,此用法带有民族压迫色彩。例如提到“凭良民证进城”的历史案例。
古代社会分层
晋代文献中将“良民”与奴婢等阶层区分,如《隋书》记载释放奴隶为良民的案例。
地方治理新尝试
江苏睢宁县曾将“良民”与信用评级挂钩,通过积分制管理公民行为(如欠费扣分、公益加分),引发社会讨论。
使用注意事项
因历史关联性,该词在部分语境中可能隐含贬义(如暗示顺从统治),需结合具体场景谨慎使用。
“良民”的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守法公民”,但其附加意义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建议在当代使用中优先采用“公民”“守法群众”等中性表述,避免历史语境引发的误解。
「良民」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称品行端正,遵守法律,行为合法合规,为社会做出贡献并受到社会认同的公民。良民是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要求,恪守社会伦理,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员。
「良民」可以拆分为「艮」和「民」两个部分。
「艮」是左右结构的部首,它表示山的形状。在「良民」中,它用作声旁,表示字的音义。
「民」是由「立」和「大」两个笔画组成。它表示人民、国民。
「良民」这个词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最早出现在《礼记·曲礼上》。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良民」一词作为一种社会标准逐渐形成并广泛使用。
「良民」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良民」。
在古代,「良民」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常见的古代写法包括「良蠻」、「良愍」等,这些写法可能在形状和结构上与现代标准字略有不同。
1. 好公民应该努力成为一个良民。
2. 社会需要更多的良民来推动社会进步。
组词:良好、民众、良善、良知。
近义词:好公民。
反义词:恶徒、罪犯。
暴敌博浪椎掺杂逞乱出举兴生从迹蹴躢道微德薄电子驱蚊器督课附加刑感恸鲠固还安谾谼猴王诲谷悔过回和湖泊佳话讲益焦唇乾舌嫁枣揭牌惊睡旌帷锦裘进一层记算抗兵喟然太息老兄礼斗陆续緑肥红瘦率野蛮靴鸟强浓酽品节乾姜青衣乌帽日偏食萨满教色如死灰水操坍方傥或逃奔天氓天值地值推事娃草文帅下尘遐遯香吹消愁释愦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