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从跡 ”。1.即踪迹。追随仿效;追查。《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毛 传:“委蛇,行可从迹也。” 孔颖达 疏:“动而有法,可使人踪迹而效之。”《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王使人上书告相,事下廷尉治。从迹连王,王使人候司。” 颜师古 注:“从,读曰踪。” 章炳麟 《辨诗》:“《七畧》次赋为四家:一曰 屈原 赋,二曰 陆贾 赋,三曰 孙卿 赋,四曰杂赋…… 陆贾 不可得从跡。”
(2).即踪迹。迹象。《汉书·张汤传》:“事变从迹安起?”
见“ 从迹 ”。
“从迹”在汉语词汇中属于较为罕见的组合形式,其核心含义需结合字源及文献用例解析。从构词角度分析,“从”本义为“随行”,《说文解字》释作“随行也”,引申有依循、跟随之意;“迹”指足迹或事物遗留的印痕,《玉篇》注为“跡,足跡也”。二者组合后,“从迹”在古籍中多指追踪行踪或考究事物发展脉络,如《汉书·扬雄传》有“追观往法,政由五伯”句,颜师古注“从迹其基业”,此处“从迹”即指追溯历史轨迹。
在语义演变中,“从迹”与现代汉语“踪迹”存在部分语义重叠,但更强调系统性追溯过程。清代考据学派常用该词指代文献考订方法,如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中强调“从迹求道”的治学路径,体现通过事物表象追溯本质的思维方式。当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追踪痕迹;寻绎线索”,并引《后汉书·隗嚣传》中“从迹察情”为书证,说明其作为历史考据术语的延续性。
“从迹”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以下多层面的含义和用法:
追踪与追查
指通过追随痕迹或线索进行仿效、追查的行为。例如《诗经·召南·羔羊》毛传提到“委蛇,行可从迹也”,意为行动有法可循,可被效仿。
迹象与线索
表示通过细微的迹象推测真相或趋势,如《汉书·张汤传》中“事变从迹安起?”即通过痕迹追溯事件根源。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诗经》《汉书》等典籍,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白玉盘邦基标本璧诰操决常好是察渊鱼怆恻串亲错遻钓玉敦本务实泛灧蜚螭关捩子诡辔古门鼓众汉佩横塞花翠俭觳接翼饥耗禨祥举报隽巧钜帙棱坎连居罗衫杗廇眇昧迷迷愣愣蟠桃蟛蜞乾策迁臣逐客千峰百嶂千社燃藜扰烦三宝殿生机勃勃绳锯木断十三经四海九州速灾汰黜太清楼腾夷停节頽形推造完给维新运动衔痛狭邪游下愚不移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