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斧背在枣树基部或分枝处环周捶打,使枝干韧皮受损,阻止其地上部分养分向下输送,以促进其开花,提高座果率。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枣》:“正月一日日出时,反斧斑駮椎之,名曰‘嫁枣’。”
“嫁枣”是中国古代农艺中的一种特殊技术,主要用于促进枣树的开花和结果,其含义及技术原理如下:
指用斧背在枣树的根部或分枝处环周捶打,使树皮(韧皮部)受损,以此阻止地上部分的养分向下输送,从而集中营养促进开花、提高座果率。此方法最早记载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枣》,书中提到需在“正月一日日出时”操作,并称之为“嫁枣”。
通过破坏枣树的韧皮部,阻断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养分向根部输送,迫使养分集中在树冠部分,进而增强花芽分化和果实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这与现代果树栽培中的“环状剥皮”技术原理相似。
嫁枣技术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植物生理的朴素认知,其核心逻辑与现代植物学中“营养分配调控”理论一致。今天的果树管理中,“环剥”技术仍被用于枣、苹果、梨等树种,以提高产量。
此方法需谨慎操作,过度损伤可能造成树势衰弱。古代文献也强调“不椎则花而无实,斫则子萎而落”,说明技术需精准把握。
《嫁枣》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用不值钱的东西换取有价值的东西,或者用次等品换取优良品。
《嫁枣》的拆分部首是女字旁,拆分笔画为8画。
《嫁枣》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其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孟子给予荀卿嫁妆时,把些许枣与荀卿共享。由于枣是比较珍贵的水果,表示孟子把它当成嫁妆来给予荀卿,寓意是极高的。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成语《嫁枣》。
《嫁枣》的繁体字为「娶棗」。
《嫁枣》在古代汉字中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不过,通常的写法是娶枣。
1. 他用一只玩偶嫁了一条真丝绸,实在是太值了,真是嫁枣倒梁!
2. 她用一些零碎的石头换到了一本很值钱的书,真是嫁枣换瓜。
1. 嫁妆:指女方入嫁时带过来的婚礼用品。
2. 嫁接:植物学上指将一种植物的某个部分接到另一种植物上。
3. 嫁给:女子出嫁后与男子结为夫妻。
1. 以貌取人
2. 本末倒置
1. 等价交换
2. 交钥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