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之生民。黎民百姓。 唐 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 宋 梅尧臣 《送万州武宁段尉》诗:“彼方路艰远,其民亦天氓。馁之则为盗,非是恶厥生。”
"天氓"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典籍用例两方面解析:
指自然赋予或君王权威,如《说文解字》释为"颠也,至高无上"(中华书局,1963)。
本义指流民,《说文解字》注:"氓,民也",段玉裁补充"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代柳宗元《贞符》云:"积大乱至于隋氏,……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惟人之仁,匪祥于天;匪祥于天,兹惟贞符哉!未有丧仁而久者也,未有恃祥而寿者也。商之王以桑谷昌,以雉雊大,宋之君以法星寿,郑以龙衰,鲁以麟弱,白雉亡汉,黄犀死莽,恶在其为符也?是不然。夫桑谷者,野草也;雉雊者,鸟鸣也……"(《柳宗元集》卷一,中华书局1979年版)。文中"天氓"与"黎庶"互文,指普通民众。
明代《永乐大典》引《唐语林》载:"天氓如草,王者牧之",凸显民众如自然草木般依存于君主统治(影印本卷12043)。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1986)归纳为:
天氓(tiān méng)
古代指普通百姓,尤强调其自然生存状态与受统治的属性。
例证:唐·柳宗元《贞符》:"积大乱至于隋氏,……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
该词在清代后逐渐少用,现代汉语中已被"平民""民众"等替代,但古文献中仍保留其双重意涵:
参考资料
“天氓”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iān mé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核心含义
指“天之生民”,即黎民百姓。该词由“天”(象征至高地位)和“氓”(指平民)组成,原指天子管辖下的普通民众,常见于古代文献。例如:
引申义(需谨慎参考)
部分资料(如)提到“天氓”可引申为“专横跋扈之人”,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古籍或主流词典,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解释。
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柳州罗池庙碑》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工具书。
鞭弰镖司务不多参轨惨绿年华朝天馄饨衬托醇明大阿福当壮大权鼎养凡此赶热闹高山冠跟梢乖愆关情归聘还音豪贤横发合叶猴头猴脑截绝机会主义蒺藜沙上野花开井径急燥脚色开辟垒壁连衫裙骊连铃铎鸾封庐山磨穿铁砚墨妙逆迕拍车旁缘偏褊潜夫嶈嶈气哄哄禽殄雀鹞如鱼离水三唱桑穰桑羊兽瓦水牯韬光敛迹通志窝伴无间可乘衔弦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