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生儿子。 三国 魏 曹植 《封二子为公谢恩章》:“詔书封臣息男 苗 为 高阳乡公 、 志 为 穆乡公 。” 唐 权德舆 《伏蒙十六叔寄示喜庆感怀三十韵》:“经术弘义训,息男茂嘉闻。”
“息男”是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析:
指亲生儿子,属于古代对子嗣的特定称谓。该词最早见于三国时期曹植的《封二子为公谢恩章》,唐代权德舆的诗文中也有使用。
部分解释(如)误将“息”理解为“休息”,实为拆分字义的错误。结合权威文献及字源分析,“息男”与休息无关,专指血缘上的儿子。
主要用于古代书面语或正式文书中,现代汉语已罕用。需注意语境,避免与“休息”相关词汇混淆。
建议参考权威来源(如、)了解详细例证及历史用法。
《息男》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停息的男子”,或者可以解释为“放下所有担忧和压力的男人”。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男性在事业或生活上暂时休息、放松或放下负担的状态。
《息男》这个词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息”和“男”两个字。其中,“息”字的拆分部首是“心”,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男”字的拆分部首是“田”,它的总笔画数为7画。
《息男》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庄子·天下篇》中的一句话:“勿躁也,无妄也,潜伏致命而不发也,乘时施令,吉凶成败之时,乃发也。若此,则虽圣人亦师之不加也,是名蓄而不发者也。”其中的“蓄而不发”一词即可理解为“息男”。
在繁体字中,《息男》的写法依然保持不变,仍然是“息男”。不同的是,繁体字在书写时更加复杂,使用的笔画较多,形状也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多种变体和演变。对于《息男》这个词来说,古时候的写法可能有一些差异。然而,由于目前资料有限,无法提供确切的古代写法。
1. 他连续工作了两个月后,决定过上一段时间的《息男》生活,好好休息一下。
2. 忙碌了一整天的他渴望着成为一个《息男》,忘却烦恼。
组词:休息、悠闲、放松、自在。
近义词:放下、冷静、宁静、自在。
反义词:忙碌、压力、繁忙、焦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