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校刻的意思、校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校刻的解释

校正刊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监本二十一史》:“ 嘉靖 初, 南京 国子监祭酒 张邦奇 等,请校刻史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校刻是汉语中关于古籍整理的专业术语,指对文献进行校勘与刻印的复合工序。该词最早见于明清时期藏书家的记录,强调对典籍文本的精准复现。其核心内涵可从两方面解析:

一、校勘考订(《汉语大词典》) 指通过比对不同版本、参照历史文献,纠正传世文本中的讹误。例如清代《四库全书》编纂时,学者需逐字核查底本与异文,确保内容准确。此过程涉及文字学、版本学等多学科知识,需遵循"存真复原"的原则。

二、雕版刻印(《辞源》修订本) 特指将校订后的文本雕刻于木版并进行印刷的工艺。明代毛晋汲古阁即采用"校刻一体"模式,先由学者校雠定本,再由刻工依样制版。此种工艺要求刻字工兼具书法素养与校勘常识,方能忠实呈现考订成果。

在古籍保护领域,校刻代表了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考据-传播"的完整链条。国家图书馆藏《宋元校刻图录》显示,宋代监本《周易》便经过三次校勘后才交付刻版,体现了古代文献传承的严谨性。

网络扩展解释

“校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校正并刊刻书籍,主要用于文献整理或出版领域。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校刻”指对书籍进行校对、修订后刻版印刷的过程。这一行为常见于古籍整理,需先核对原文准确性,再雕刻印版以成书。例如清代顾炎武《日知录》中提到“请校刻史书”,即指对史书进行校勘后刊印。


二、字义拆分

  1. 校(xiào/jiào)
    • 读作“jiào”时,意为查对、订正(如“校对”“校勘”)。
    • 读作“xiào”时,多指学校或军衔等级。
  2. 刻(kè)
    • 本义为雕刻(如“刻图章”),引申为刊刻书籍。
    • 在时间单位中,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为100刻。

三、历史背景

根据知网百科记载,“校刻”在清代至近代词学复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常指对古籍进行校勘标注的刻本。例如光绪年间学者通过对比元刻本与毛刻本,发现后者存在漏刻现象,体现了校刻的严谨性。


四、应用实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校刻案例或历史脉络,可参考知网等学术平台(来源:、11)。

别人正在浏览...

剥肤之痛程门飞雪丛荟悴荒點把點砥砺廉隅洞若观火冯应赋比兴富富有余戆朴酣赏核试验洪漭怀瑾怀冤抱屈化险为夷呼吸商剑龙矫革惊溃跨下人纍犯怜察獠丁漏脯充饥闵悔木蝱南虢泼寒胡戏强立唴哴潜虬邛蒟齐整然花日屈圣蠒史钞市籴市鬻思惟树俗喧天氓庭壸通古博今童稂外方内员忘昧委勘武昌鱼现代汉语详问闲頠衔珠小划子效作邪见徙官洗眉刷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