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赋比兴的意思、赋比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赋比兴的解释

《诗经》的三种写作手法。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譬喻;兴是寄托,即先说他物以引起诗歌所要吟咏的事物。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有大量的运用,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重大影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赋比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三种核心表现手法,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后在《诗经》中得到系统性应用。以下从汉语词典及文学理论角度分别阐释其内涵:

一、赋:直陈铺叙

"赋"指直接铺陈叙述,以白描手法呈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汉语大词典》(第3版)将其定义为"直书其事,不加隐晦"的表现方式。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通过时间序列的铺排展现农事活动。汉代郑玄在《周礼注》中强调,赋法要求"直陈今之政教善恶",具有客观叙事特征。

二、比:比喻象征

"比"即比喻,包含明喻、隐喻、借喻等多种形式。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如《卫风·硕人》用"手如柔荑,齿如瓠犀"比喻美人。现代《古汉语修辞学》(中华书局)指出,比法具有"化抽象为具象,变陌生为熟悉"的认知功能,是意象建构的重要途径。

三、兴:托物起情

"兴"是通过特定物象引发情感联想的创作手法。刘勰《文心雕龙·比兴》称"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如《周南·关雎》以雎鸠和鸣引出爱情主题。现代学者余冠英在《诗经选注》中提出,兴法包含"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双层结构,既有语言形式上的发端作用,也蕴含隐喻性关联。

三者共同构成中国诗歌的意象体系,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赋则直陈,比则取譬,兴则托兴",三法交互为用形成"意内言外"的美学特征。现代《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大学出版社)认为,这些手法奠定了中国文学"立象尽意"的表述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赋比兴是《诗经》中总结出的三种核心表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创作影响深远。以下是具体解释:

一、赋

定义:铺陈直叙,直接描述事物或情感。
特点:通过排比、铺排等手法,将相关联的意象、事件或情感层层展开,既能细腻刻画细节,又能强化语势和氛围。
示例:《诗经·七月》中按时间顺序铺陈农事活动,展现全年劳作场景。

二、比

定义: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或类比。
作用: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增强表达效果,使抽象情感或复杂关系更鲜明。
示例:《诗经·硕人》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比喻美人形态。

三、兴

定义:先言他物以引出主题,借助自然或生活意象引发情感表达。
形式:分为篇头起兴(如《关雎》以雎鸠引出爱情)和兴起兴结(全篇贯穿意象)。
功能:营造意境,增强含蓄性和感染力。


赋重直接陈述,比重形象类比,兴重意象引发,三者常结合使用。例如《氓》中既有“氓之蚩蚩”的铺陈(赋),也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的比喻(比),以及“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起兴(兴)。

别人正在浏览...

白蛉抱拳背本背判贬逐憯恻常随尘球大风子大阉调罨子蠹蝎二妃簠簋槁苏暍醒割衿格物大舘宏愿囫囵吞枣奸说进道若退酒豪蠲息濬决居守巨掌快硬水泥款段夸谭来嗣劳役勒拿河冷烫路用磨嘴皮子伾扢迫劫迁迟牵挽气咍咍穷则思变日羽阮家会萨那罕闪带审览释屩衰草爽烈疏迤四川省太婆套口供违隔握管怀铅午宴呜唈献浅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