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刻的意思、校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刻的解釋

校正刊刻。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 嘉靖 初, 南京 國子監祭酒 張邦奇 等,請校刻史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校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校正并刊刻書籍,主要用于文獻整理或出版領域。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校刻”指對書籍進行校對、修訂後刻版印刷的過程。這一行為常見于古籍整理,需先核對原文準确性,再雕刻印版以成書。例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提到“請校刻史書”,即指對史書進行校勘後刊印。


二、字義拆分

  1. 校(xiào/jiào)
    • 讀作“jiào”時,意為查對、訂正(如“校對”“校勘”)。
    • 讀作“xiào”時,多指學校或軍銜等級。
  2. 刻(kè)
    • 本義為雕刻(如“刻圖章”),引申為刊刻書籍。
    • 在時間單位中,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為100刻。

三、曆史背景

根據知網百科記載,“校刻”在清代至近代詞學複興中具有重要作用,常指對古籍進行校勘标注的刻本。例如光緒年間學者通過對比元刻本與毛刻本,發現後者存在漏刻現象,體現了校刻的嚴謹性。


四、應用實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校刻案例或曆史脈絡,可參考知網等學術平台(來源:、11)。

網絡擴展解釋二

校刻的意思

校刻是一個漢字詞彙,指的是對珍貴的古籍、碑帖等進行校勘和雕刻,以便保存和傳播。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校刻的部首是木,它由6個筆畫組成。

來源

“校刻”一詞來源于古代,最早見于《周禮·夏官·文獻》:“典法律者,校刻經籍,考數命者。”古代校刻的主要對象是經典著作,以确保内容的準确性和完整性。

繁體

在繁體漢字中,校刻的寫法為「校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校刻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校刻的寫法為「校剋」。

例句

1. 學者們花費了數年時間進行校刻,将古籍中的錯誤修複。

2. 這本校刻品是稀世珍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組詞

校勘、雕刻、經籍、修複、文獻。

近義詞

輯刻、抄錄、整理、校對。

反義詞

保存、傳播、發行、印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