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校刻的意思、校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校刻的解釋

校正刊刻。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監本二十一史》:“ 嘉靖 初, 南京 國子監祭酒 張邦奇 等,請校刻史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校刻是漢語中關于古籍整理的專業術語,指對文獻進行校勘與刻印的複合工序。該詞最早見于明清時期藏書家的記錄,強調對典籍文本的精準複現。其核心内涵可從兩方面解析:

一、校勘考訂(《漢語大詞典》) 指通過比對不同版本、參照曆史文獻,糾正傳世文本中的訛誤。例如清代《四庫全書》編纂時,學者需逐字核查底本與異文,确保内容準确。此過程涉及文字學、版本學等多學科知識,需遵循"存真複原"的原則。

二、雕版刻印(《辭源》修訂本) 特指将校訂後的文本雕刻于木版并進行印刷的工藝。明代毛晉汲古閣即采用"校刻一體"模式,先由學者校雠定本,再由刻工依樣制版。此種工藝要求刻字工兼具書法素養與校勘常識,方能忠實呈現考訂成果。

在古籍保護領域,校刻代表了中國傳統學術體系中"考據-傳播"的完整鍊條。國家圖書館藏《宋元校刻圖錄》顯示,宋代監本《周易》便經過三次校勘後才交付刻版,體現了古代文獻傳承的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校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校正并刊刻書籍,主要用于文獻整理或出版領域。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校刻”指對書籍進行校對、修訂後刻版印刷的過程。這一行為常見于古籍整理,需先核對原文準确性,再雕刻印版以成書。例如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中提到“請校刻史書”,即指對史書進行校勘後刊印。


二、字義拆分

  1. 校(xiào/jiào)
    • 讀作“jiào”時,意為查對、訂正(如“校對”“校勘”)。
    • 讀作“xiào”時,多指學校或軍銜等級。
  2. 刻(kè)
    • 本義為雕刻(如“刻圖章”),引申為刊刻書籍。
    • 在時間單位中,古代以漏壺計時,一晝夜為100刻。

三、曆史背景

根據知網百科記載,“校刻”在清代至近代詞學複興中具有重要作用,常指對古籍進行校勘标注的刻本。例如光緒年間學者通過對比元刻本與毛刻本,發現後者存在漏刻現象,體現了校刻的嚴謹性。


四、應用實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校刻案例或曆史脈絡,可參考知網等學術平台(來源:、11)。

别人正在浏覽...

礙難遵命剝琢鄙恡弊帷差率春野電視電話調充敵等頂瓜皮反戾鳳仙花撫師副手腐鼠浮雜幹澤給以河督合應昏瞢火勢家大人兼才僥幸積極修辭盡辭警繩矜勉九旻阃政樂郊斂聚渌漿貌侵冥翳謀材謀劃謀求平津閣籤兵千萬買鄰奇錯罄折人丁興旺絨綉生魂設問石頭魚書呆氣燙洗陶開體型萬曆威侮唯心文華兀地奴線車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