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籴的意思、市籴的详细解释
市籴的解释
谓官方收购粮食。《管子·国蓄》:“岁适凶,则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饿民。”《宋史·食货志上三》:“ 建隆 初, 河北 连岁大稔,命使置场增价市糴。”《明史·职官志一》:“﹝户部﹞尚书掌天下户口、田赋之政令……以权量和市糴,以时估平物价。”
词语分解
- 市的解释 市 ì 做买卖或做买卖的地方:开市。菜市。市井(街,市场)。市曹。市侩(旧指买卖的中间人、唯利是图的奸商;现泛指贪图私利的人)。 买:市义。市恩(买好,讨好)。 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业、文化发达的
- 籴的解释 籴 (糴) í 买进粮食,与“粜”相对:籴米。遏籴(阻止灾区来买粮食)。 笔画数:; 部首: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市籴(shì dí)是汉语中的一个历史经济术语,指古代官府通过购买方式获取粮食等物资的行为,尤其特指政府为调控粮价、储备军需或赈济灾荒而向民间收购粮食的制度性活动。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 “市”:本义为交易场所(《说文解字》:“市,买卖所之也”),引申为交易行为。
- “籴”(dí):形声字,从“入”从“米”,意为买入粮食(《说文解字》:“籴,市谷也”)。
二字组合后,“市籴”强调官方主导的市场化采购行为,区别于民间自由买卖。
二、历史运作机制
古代政府实施“市籴”常与平准政策结合,典型如战国时期魏国的“平籴法”:
- 丰年收购:官府以合理价格购入余粮,避免谷贱伤农(《汉书·食货志》:“籴三舍一”)。
- 荒年抛售:开仓平价售粮,抑制粮价暴涨(《汉书·食货志》:“粜二舍一”),实现“取有余以补不足”的调控目标 。
三、社会功能与文献记载
- 稳定民生:汉代耿寿昌创“常平仓”,通过市籴建立粮食储备,应对灾荒(《汉书·食货志》:“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
- 保障军需:唐代“和籴”制度强制征购军粮,后期演变为变相赋税(《新唐书·食货志》:“和籴以充粮储”)。
- 经济干预:宋代“市易法”扩展至多类物资,官府参与市场购销以平抑物价(《宋史·食货志》)。
四、相关概念辨析
- 与“和籴”区别:唐代前“和籴”指官府与民协商定价的公平交易,后期成为强制征购;而“市籴”更侧重官方采购行为本身。
- 与“赋税”差异:市籴需支付钱款,属有偿获取,不同于无偿征收的田赋。
权威参考文献: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2年版)
- 班固《汉书·食货志》(中华书局2007年点校本)
- 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 脱脱《宋史·食货志》(中华书局1985年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市籴”是古代汉语中的经济术语,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指官府收购粮食的行为。古代官府通过向农民集中购买谷物,建立储备以应对灾荒、战争或调节市场供需,属于国家粮食管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2.历史背景与文献依据
- 制度功能:市籴不仅是经济调控手段,更是社会稳定策略。如《宋书》提到通过“通其市糶之路”(开放粮食交易)保障民生,侧面反映市籴的储备基础作用。
- 反义词对比:与“市粜”(官府出售粮食)形成互补。例如《管子·国蓄》中提及丰收年官府通过市粜防止粮价暴跌,而灾年则依靠市籴储备赈济。
3.现代延伸含义
现代语境中,“市籴”可比喻政府或机构对重要物资的集中采购与储备,如国家粮食储备局收储粮食、应急物资调配等场景。
4.使用场景
- 历史研究:分析古代经济政策时常用。
- 政策讨论:形容现代粮食安全战略或物资调控机制。
- 文学修辞:作为典故增强表述的历史厚重感。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粮食制度中的“平籴法”“常平仓”等关联概念,可查阅经济史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安厝拔罐子百依百顺泊礼鷐风崇拜充满躭翫丹篆倒崩孩儿地阁钉靴斗嘴飞车氛祥负籣高才疾足阁臣管窥虎孤雏腐鼠龟人后婿画札回去护衣揭盖积寇金犀叩询枯膓来路不明两情两愿马师马愿如羊梦想觅缝民物闹别扭匿名帖弄玄虚陪扈评估凭赖谦撝峭秀奇蹄目启知劝喻僧趺史家属邦树渠娑罗花肃谒宿站围抱卧不安席物资闲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