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潜虯 ”。
亦作“ 潜虬 ”。亦作“潜虯”。1.犹潜龙。喻有才德而未为世重用之人。 晋 左思 《蜀都赋》:“下高鵠,出潜虯。”《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潜虯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李善 注:“虯以深潜而保真,鸿以高飞而远害。今已婴俗网,故有愧虯鸿也。” 唐 李白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令弟经济士,謫居我何伤。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 唐 孟郊 《寄张籍》诗:“浮云何当来,潜虬会飞腾。”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二次大失败》:“ 李白 称之为‘经济士’,又称之为‘潜虯’(卧龙)。”
(2).无名指。《全唐诗》卷八七八载《招手令》:“潜虯阔玉柱三分,奇兵阔潜虯一寸。”自注:“潜虯,无名指也。”
潜虬(qián qiú)是汉语古典文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文学意象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源释义 "潜"本义为隐于水下,引申为隐蔽、深藏,《汉语大词典》释为"藏隐";"虬"指无角之龙或幼龙,《说文解字》注"龙子有角者",后演变为泛指龙属神兽。二字组合形成"潜在水中的龙"这一核心语义。
二、文学意象 该词最早见于谢灵运《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以潜虬象征隐逸避世的高洁品格,与"飞鸿"的仕途意象形成对照。唐代白居易《题赠郑秘书》"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中,潜虬又隐喻怀才不遇的贤士。
三、文化象征 《周易·乾卦》"潜龙勿用"思想是其哲学源头,象征事物发展初期需韬光养晦的状态。道教典籍《云笈七签》将潜虬列为水府仙兽,代表修真者"蓄势待时"的修炼境界。
参考资料:
“潜虬”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án qiú,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
比喻隐伏的才德之士
指有才能或德行的人尚未被社会重用,如同潜伏的龙(虬)。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诗文,如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以潜虬与飞鸿对比,表达对隐逸与仕途的思考。
形容潜在的危险或力量
成语中“潜虬”可指暗藏的强大威胁或未显露的潜力,如“潜虬阔玉柱三分”,强调事物隐而未发的状态。
该词最早见于晋代左思《蜀都赋》,后谢灵运、李白等诗人均借其表达怀才不遇或隐逸情怀。现代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语境,日常使用较少。
如需更深入的古籍例证,可参考《文选》或《全唐诗》相关注释。
办公室冰碧兵仗博览群书冲冠冲爽搊扶词尾催比错用当量单醪岛子大音希声恩怨了了发麻焚销奋争干旍隔情沽誉鹤背横起换帖回面监閲齎恨即命荆荼九拜畸形儿急痒蠲忿狼嗥狗叫立教力钧势敌流辈摩近木堇篇条平夷破首情歌青邱趋近扰宂荣荂荣庆生阜摔挑子水瓢四溅速宾苏二亭历涂歌里咏外痔隈映闲奏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