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肤之痛的意思、剥肤之痛的详细解释
剥肤之痛的解释
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词语分解
- 剥肤的解释 语本《易·剥》:“剥牀以肤,切近灾也。”谓灾祸已迫其身。 唐 韩愈 《郓州溪堂诗序》:“剥肤椎髓,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明史·董基传》:“设奸人窜其中,一旦缓急,外廷不得闻,宿卫不及备,此
- 痛的解释 痛 ò 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头痛。肚子痛。痛风。痛痒(a.喻疾苦,如“痛痛相关”;b.喻紧要的事,如“不关痛痛”)。 悲伤:悲痛。哀痛。痛楚。痛惜。痛不欲生。 尽情地,深切地,彻底地:痛击。
专业解析
“剥肤之痛”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罕见的成语,其核心含义源自《周易》的卦象阐释。该词由“剥肤”与“痛”两部分构成,字面可解作“剥去皮肤的剧痛”,实际用于比喻灾祸直接侵害到身体或利益的深切痛苦。《汉语大词典》指出其出自《周易·剥卦》六四爻辞“剥床以肤,凶”,原指床板剥落伤及肌肤,象征灾祸迫近人身。
从语义演变角度分析,该成语存在两种常见解读:
- 直接伤害:如《周易注疏》所述“床已剥尽,以及人之肤”,强调祸患对生存基础的摧毁;
- 渐进侵蚀:清代学者惠栋在《周易述》中注解为“侵剥之渐”,暗含危机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现代使用中需注意其与“剥床以肤”的混用现象。据《成语源流大辞典》考据,后者才是《周易》原文的标准表述,而“剥肤之痛”更侧重表达切肤之痛的感受层面。在修辞层面,该成语常用于政治、经济领域,如《人民日报》曾以“关税壁垒带来的剥肤之痛”形容贸易战对企业的冲击。
网络扩展解释
“剥肤之痛”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释
- 含义:字面指皮肤被剥去的痛苦,比喻因受害极深而引发的剧烈痛苦或深刻伤害。
- 感情色彩:含贬义,多用于描述难以承受的灾难或遭遇。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文献:出自《周易·剥》卦:“剥床以肤,凶。”原指床席被剥蚀至肌肤,预示凶险,后引申为切身的灾祸。
3.语法与用法
- 结构:偏正式成语,常作宾语。
- 典型搭配:多与“承受”“经历”等动词连用,例如:“这场灾难带给他剥肤之痛。”
4.近义词
- 切肤之痛:两者意义相近,均强调亲身经历的痛苦,但“剥肤之痛”程度更深,侧重外界强加的伤害。
5.例句与语境
- 示例:“战乱中失去至亲的剥肤之痛,让他终生难忘。”
- 使用场景:适用于描述自然灾害、战争、重大变故等造成的深刻创伤。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相关成语(如“剥床及肤”),可参考《汉典》或《周易》注疏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半轮薄器边极边街裱手波波刦刦步戏车牛刍牧村潭啖蔗登手登脚雕飕断险端翔二松犯围斧资干丐刚酷感激刮视听豪横跋扈黑耸耸火爆架阁库讲图僵卧简允极崇吉梦谨材酒过絶羣堀穴莱服琅璈两头三绪连盟凌忽履綦梅亭米粒之珠闵酷墓生儿黏液性水肿腻柳拍案称奇丘原犬牙盘石荣章瑞芽善扑营逝川台屏通风机五腊宪法香椒铺歇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