戆朴的意思、戆朴的详细解释
戆朴的解释
亦作“戅朴”。犹言忠厚老实。 唐 卢仝 《孟夫子生生亭赋》:“予小子戅朴,必不能济。”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七:“有北僧年五十餘,戇朴无能。”
词语分解
- 戆的解释 戆 (戇) à 傻,愣,鲁莽:戆头戆脑。 戆 (戇) à 刚直:戆直。 笔画数:; 部首:心; 笔顺编号:
- 朴的解释 朴 (樸) ǔ 没有细加工的木料,喻不加修饰:朴素。朴实。朴厚。朴质。 朴 ò 落叶乔木,叶椭圆形,上部边缘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果实球形,黑色,味甜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朴 ō 〔朴刀〕古代的
专业解析
“戆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构成它的两个单字“戆”和“朴”的本义及组合后的引申义来理解。以下是根据权威汉语词典及语言学研究成果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
“戆” (gàng / zhuàng) 的本义:
- 愚直、刚直:指性格憨厚耿直,有时带点傻气或鲁莽。《说文解字》释“戆”为“愚也”。《广韵》注为“愚也,痴也”。现代汉语中,“戆”多形容人憨厚、耿直、不谙世故,有时略带贬义(如“戆头戆脑”)。
- 读音差异:读“gàng”时,多指鲁莽、傻气;读“zhuàng”时,古义同“戇”,有刚直、愚直之意(见于《集韵》)。
-
“朴” (pǔ) 的本义:
- 质朴、淳厚:指未经雕琢的原木,引申为淳朴、不加修饰、自然本真。《说文解字》释“朴”为“木素也”。《老子》中“见素抱朴”即指保持本真。现代汉语中,“朴”形容人性格或事物风格朴素、实在、不浮华。
-
“戆朴”的合成义:
- 憨厚质朴:结合“戆”的耿直憨厚与“朴”的淳朴本真,“戆朴”形容人性格既憨直率真,又质朴无华,强调一种未经世俗雕琢、略带笨拙感的天然淳厚状态。它常带有褒义,指人本性纯良、不虚伪、不做作,但也可能隐含因过于老实而显得不够机灵的含义。
二、出处与用法
- 方言与古语色彩:“戆朴”在现代标准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更常见于部分方言(如吴语区)或带有古语色彩的书面表达中。其核心语义在历代文献中多通过单字“戆”或“朴”体现,或使用近义词如“憨朴”、“朴讷”、“戆直”等。
- 文学应用:在文学作品或人物描写中,常用来刻画心地纯善、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角色形象,体现其未被世俗污染的天然本性。例如:“其人虽戆朴少文,然心地质直,乡里称善。”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憨厚、质朴、淳朴、木讷、耿直、愚直、朴拙。
- 反义词:圆滑、世故、狡黠、机巧、浮华、虚伪。
四、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戆”和“朴”的单字释义详尽,是理解“戆朴”词义的基础依据。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规范了“戆”和“朴”的现代读音与常用义项。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追溯“戆”、“朴”的古文字形与本义。
- 《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收录方言中“戆朴”及相关词汇的使用实例。
- 王力《古代汉语》:阐释古汉语中“朴”的哲学意涵(如道家思想中的“返璞归真”)。
“戆朴”一词凝练地描绘了一种融合憨直与质朴的性格特质,其价值在于对人性本真状态的肯定,是中华文化中推崇“重厚少文”道德观的语汇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戆朴”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拼音:gàng pǔ(注音:ㄍㄤˋ ㄆㄨˇ)
- 含义:指忠厚老实,形容人性格质朴、憨厚,略带木讷。
二、词源与演变
- 异体字:亦作“戅朴”,属于古汉语用词,现代使用较少。
- 来源:由“戆”(意为愚直、憨厚)和“朴”(意为质朴、不加修饰)组合而成,强调内在的淳厚性格。
三、古籍用例
- 唐代卢仝《孟夫子生生亭赋》:
文中提到“予小子戅朴,必不能济”,意为“我生性憨厚朴实,难以成就大事”。
- 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
描述一位北方僧人“戇朴无能”,指其忠厚但缺乏机变能力。
四、补充说明
- 近反义词:目前古籍记载中未明确列出,根据语义推断,近义词或为“憨厚”“朴讷”,反义词或为“狡黠”“圆滑”。
- 现代使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较为罕见,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柏油八友便辟不明事理不食周粟疮痂春茗村样儿大门担免大偏独有飜飞饭器分岭腹记抚今思昔富妪高差诰命人恭凳规随鬼形怪状磺胺芔然蕙纕将遇良材简闻戒定寂然不动峻急开曙睖睁毛蓝梅夏灭户目眩心花木羽攮刀子难舍漂游仳倠遣散骑鹤化轻骑减从青螺姌袅善宦少城少皞设使豕腊泰尊谈妙托色往烈握发吐飧镶金相思木孝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