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宪台的意思、宪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宪台的解释

(1). 后汉 改称 汉 御史府为宪台。后为同类机构的通称,亦以称御史等官职。 汉 应劭 《汉官仪·宪台》:“ 汉 御史府, 后汉 改称宪臺。”《后汉书·袁绍传》:“臣以负薪之资,拔於陪隶之中,奉职宪臺,擢授戎校。”《隋书·文学传序》:“发号施令,咸去浮华。然时俗词藻,犹多淫丽,故宪臺执法,屡飞霜简。” 唐 白居易 《夏日独直寄萧侍御》诗:“宪臺文法地,翰林清切司。”《新唐书·百官志三》:“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曰宪臺。”

(2).旧时对上官的尊称。 清 袁枚 《随园随笔·称谓》:“ 鄂西 林相公 云:‘ 唐 龙朔 二年改御史臺为宪臺,是宪臺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耳。今通称司、道、府为宪臺,误矣。’余按…… 唐 虽改御史臺为宪臺,而亦改中书为西臺,祕书为堑臺,不专以御史所属为臺,则以宪臺称上官,似可通融。”《老残游记》第十五回:“县官见 黄人瑞 立在东墙下,步上前来,请了一个安,説道:‘老宪臺,受惊不小!’”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宪台"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沿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个层面解析:

一、词源与基础释义 《汉语大词典》记载,"宪台"本为汉代御史府别称,字面意义中"宪"指法度、纲纪,"台"指官署机构,合称即"执掌法度之官署"(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说文解字注》特别强调"宪"字从心从目,取"以心为法,以目监察"的构字逻辑,揭示该机构核心职能(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二、职能演变考据 据《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考证,该词在汉唐时期特指中央监察机构,至元代转化为对地方廉访使的尊称。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载:"今人以宪台为在外监司",印证其职能从中央向地方的扩展(来源:《宋史·职官志》注疏)。

三、文学语境引用 古代文学作品中常以"宪台"代指监察官员,如《后汉书·陈忠传》载"宪台皇皇",王先谦集解称此系"对御史威严仪仗的文学化描写"(来源:中华书局《后汉书校注》)。元代杂剧《窦娥冤》中"宪台明断"的台词,则反映该词在司法语境中的特殊地位。

四、现代语用延伸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该词时标注为"历史词",指代古代监察机构。当代法律史学界沿用此称谓研究监察制度,如张晋藩教授在《中国监察法制史》中多次使用"宪台"指称汉唐监察体系(来源: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官制研究丛书》)。

网络扩展解释

“宪台”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特定称谓,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作为官署或官职的称谓

  1. 监察机构代称
    东汉时期,御史府改称“宪台”,成为中央监察机构,负责纠察百官。唐代龙朔二年(662年)曾短暂将御史台更名为宪台,但仅持续8年便恢复旧称。
    其职能包括弹劾官员、监督司法等,如《隋书》提到“宪臺执法,屡飞霜简”,指其严正执法。

  2. 御史官职的通称
    因宪台为御史机构,后世常以“宪台”代指御史或监察官员,如《后汉书》载袁绍“奉职宪臺,擢授戎校”。

二、作为对官员的尊称

明清时期,地方官吏常以“宪台”尊称知府以上的高级官员,如清代袁枚《随园随笔》记载:“宪臺之称,内惟都御史,外惟总督巡抚当之”。这一用法体现了古代官场等级制度中的敬称传统。

补充说明

“宪”字本义为法令(如“宪法”),后衍生出与监察、规范相关的含义,进一步强化了“宪台”作为监察机构的属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宝瑞不断气惭隐诚恐穿漏储拟戳不住触眼窜附大轴钿合抵瑕蹈隙逗教番番讽托驸马共心宫主钩楯光诵归士哈什蚂鹤上仙煎唧脚踝假佐吉剧锦被花揫结捐弃前嫌看开可有可无宽影片拉近乎靡然密斯脱暮生凭书请客,奉贴勾人惬怀秋砧瘸狼渴疾瑞木属读水晶宫疏毛私诃国送赆肃迈踏百草韬光俟奋同爨通稿讬居磑船文昌文乐问十道百物力维艰纤懦洗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