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史记·平準书》:“ 彭吴 贾灭 朝鲜 ,置 沧海之郡 ,则 燕 齐 之间,靡然发动。”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参见“ 靡草 ”。
(2).颓靡貌。 宋 曾巩 《筠州学记》:“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靡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ǐ rá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草木顺风而倒的样貌
引申为望风响应、闻风而动的群体跟随状态。例如《史记·平準书》中的记载:“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形容众人如草木随风倒伏般迅速响应。
颓靡、衰败的样貌
多用于描述社会风气或学术氛围的萎靡不振。如宋代曾巩《筠州学记》提到:“学者靡然溺于所习”,指学术领域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形容群体趋同
常以“靡然从之”“靡然乡风”等固定搭配出现,表示众人盲目跟随潮流。例如:
表达消极的社会状态
如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人必将靡然向之”,暗含对盲从现象的批判。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靡然》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靡”为多音字,可以读作“mí”或“mǐ”,而“然”只有读作“rán”的音调。
字母“靡”的部首是“革”,也可以写作“⺧”,总共有12个笔画;而字母“然”的部首是“火”,也可以写作“灬”,总共有8个笔画。
《靡然》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内篇·养生主》一书中。繁体字的写法为「靡然」,没有太大差异。
在古代,靡然字的写法有时会略有不同。其中一种写法是将“靡”字用“⿺弓尔”替代,也就是“弭然”。这种写法中,部首为“⺆”,总共有6个笔画。
1. 他对待工作的态度总是靡然不振,缺乏动力。
2. 她的表情顿时由阴沉转为靡然一笑,煞是好看。
靡靠、靡费、靡辜、靡所不辞
颓然、懒散、萎靡不振
奋发、精神焕发、朝气蓬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