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靡然的意思、靡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靡然的解释

(1).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史记·平準书》:“ 彭吴 贾灭 朝鲜 ,置 沧海之郡 ,则 燕 齐 之间,靡然发动。”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参见“ 靡草 ”。

(2).颓靡貌。 宋 曾巩 《筠州学记》:“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靡然(拼音:mǐ rá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语义色彩的形容词,其核心含义指“草木顺风倒伏的样子”,后引申为“趋附、跟随某种风气或趋势的状态”。具体释义如下:


一、本义解析

  1. 草木倒伏貌

    源自“靡”的本义“倒下、分散”,“然”为状态词缀。形容草木随风倾斜伏倒的形态。

    例:《汉书·地理志下》:“天下靡然从风。”此处以草木倒伏喻众人趋附。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二、引申义与用法

  1. 趋附顺从的状态

    多用于描述群体盲目追随某种潮流或权威的现象,含轻微贬义,强调缺乏主见。

    例:清·顾炎武《日知录》:“士人靡然向之,若水之趋下。”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

  2. 表“全然”“完全”的副词用法(罕见)

    在部分古文献中作范围副词,强调动作的彻底性(现代汉语已少用)。

    例:《庄子·胠箧》:“天下靡然举皆奉其法。”

    来源:《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年版)


三、语义演变与对比


四、权威例句

  1. 《后汉书·儒林传序》: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学者靡然乡风矣。”

    (描述学者争相追随经学之风)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宋·叶适《法度总论》:

    “使天下靡然而从之。”

    (批判制度导致民众盲目服从)

    来源:《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

网络扩展解释

“靡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mǐ rán,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一、基本释义

  1. 草木顺风而倒的样貌
    引申为望风响应、闻风而动的群体跟随状态。例如《史记·平準书》中的记载:“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形容众人如草木随风倒伏般迅速响应。

  2. 颓靡、衰败的样貌
    多用于描述社会风气或学术氛围的萎靡不振。如宋代曾巩《筠州学记》提到:“学者靡然溺于所习”,指学术领域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二、用法与例句

  1. 形容群体趋同
    常以“靡然从之”“靡然乡风”等固定搭配出现,表示众人盲目跟随潮流。例如:

    • “天下靡然从之”(《汉书·儒林传》)
    • “近趋欧俗,凡制度、器物,靡然以泰西为式”(例句)。
  2. 表达消极的社会状态
    如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人必将靡然向之”,暗含对盲从现象的批判。


三、近义与辨析

如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语境分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别人正在浏览...

拔火罐子拜上白通帽便美鄙悍兵质崇观除陌丹水导谕刁风拐月觝角戏地经东方朔东珠短训班独揽大权方情分窜风华浊世风谕负袠膈肢洼郭郛榖皮鼓义骨直贺卡赫熹皇邸剑术蕉白荆巫锦州市君寀康救廊下餐冷处理零支流速礼遇搂罗煤房沬泣名胜馁荏宁佳破戒倾心全伙散施上成觞歌山椒沈郎石涵输服孙刘琐士无常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