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灶炊食。谓同居;不分家。《礼记·檀弓上》:“或曰:‘同爨緦。’” 孔颖达 疏:“既同爨而食,合有緦麻之亲。”《南史·孝义传上·王续祖郝道福》:“又 蜀郡 王续祖 , 华阳 郝道福 并累世同爨, 建武 三年, 明帝 詔表门,蠲调役。”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乡贤一》:“二翁笑曰:‘有此贤妇,吾无忧矣。’乃同爨终身。”
“同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释义
“同爨”指同灶炊食,即共同生活、不分家。其中“爨”(cuàn)本意为烧火做饭,“同爨”字面可理解为“一起做饭”,引申为家庭成员共同居住、不分财产的状态。
2. 历史用例
3. 文化内涵
该词反映了古代中国家族共居共财的伦理观念,强调家庭成员间的紧密联系与经济共享,常见于表彰孝义、和睦家庭的记载中。
4. 现代使用
如今“同爨”已较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属于书面化表达。其近义词包括“同居”“共爨”等。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字词演变,可参考《礼记》《南史》等古籍,或查阅权威汉语词典。
《同爨》是指同吃同住,共同生活。它承载着家庭、亲情和友情。
《同爨》的部首是爨(爪字旁),它包含了17个笔画。
《同爨》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外物》这篇文章里:“汤之所同爨者何也?”这段文字意思是说:为什么汤与济南共同生活?正因为他们是亲属关系,彼此之间有血浓于水的亲情。
《同爨》的繁体字是「同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同爨」的表示方式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意思和形象大致相似。
1. 他们是一家人,经常《同爨》,感情非常深厚。
2. 在军队中,战士们常常与战友《同爨》,共同生活在一起。
同亲、同血、同床、同伙、同奔
同吃同住、同堂、共度人世、同舟共济
分食异宿、各行其道、独树一帜、各自为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