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太阳。亦喻昌明盛世。《旧唐书·李密传赞》:“乌阳既升,爝火不息。狂哉 李密 ,始乱终逆。” 宋 苏轼 《李太师墓志》:“无疆之休,以来本世……如 谊 、 仲舒 ,乌阳是逢。”
“乌阳”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解析:
字面指代
乌阳由“乌”(黑色)与“阳”(太阳)组成,字面可理解为“黑色的太阳”或“太阳”的别称。但在实际使用中,它更倾向于指代太阳本身,而非字面组合的意象。
象征意义
常被用来比喻昌明盛世,例如《旧唐书·李密传赞》中“乌阳既升,爝火不息”一句,以太阳升起比喻盛世到来,而“爝火”则象征乱象残余。
《旧唐书》引用
唐代史书以“乌阳既升”暗喻天下安定,与李密的叛乱形成对比,凸显其政治隐喻色彩。
苏轼的引申
在《李太师墓志》中,苏轼用“乌阳是逢”形容贤臣逢遇盛世,进一步强化了其积极含义。
部分资料(如)提到“乌阳”可表示“黑暗无光”,但此解释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拆解的误读。主流观点仍以“太阳”和“盛世”为核心含义。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讨论中,日常口语较少见。若需引用,建议结合具体语境,优先参考《旧唐书》及苏轼作品中的经典用例。
乌阳这个词是一个地名,指的是中国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的乡镇名。
根据《康熙字典》的分解,乌阳的拆分部首是阜字旁,它的笔画数是17画。
乌阳这个地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它是根据当地的地势和自然环境命名,因为该地位置高傲,山清水秀,所以被称为“乌阳”;另一种说法认为它是因为当地有一种多产的乌鱼,所以被称为“乌阳”。
繁体字“烏陽”
古代汉字中的“乌阳”有多种写法,如“污阳”、“巫阳”等。
他来自乌阳镇,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乌阳镇、乌阳村、乌阳中学、乌阳地区
无阳、乌阳区、乌阳乡
白阳、明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