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使和平安宁。《国语·周语中》:“故能光有天下,而和寧百姓。” 唐 柳宗元 《涂山铭序》:“勤劳万邦,和寧四极。”
(2).和睦安宁。《礼记·燕义》:“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寧,礼之用也。” 孔颖达 疏:“上下和亲是和也,而不相怨是安寧也。”《汉书·刘向传》:“四海之内,靡不和寧。”
(3).谓和解,平息。 前蜀 杜光庭 《赵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词》:“故伤误杀,寃债和寧;新罪宿瑕,玄慈荡涤。”
(4). 唐 代郊庙祭祀时的一种舞蹈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自 献祖 而下庙舞,略可见也: 献祖 曰《光大之舞》…… 穆宗 曰《和寧之舞》。”
使和睦安宁。《国语·周语中》:“古之明王不失此三德者,故能光有天下,而龢寧百姓,令闻不忘。”
“和宁”一词在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三种释义:
一、指代古代都城行宫
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高宗赵构将绍兴府升格为行宫,并改名为“和宁”。此处“和”取“政通人和”之意,“宁”则含“安宁治世”之期许,体现南宋政权对稳定国祚的诉求。该名称沿用至南宋末年,常见于《宋史·地理志》等官方记载。
二、元代行政区划名称
元朝时期设立“和宁路”,其治所位于哈拉和林(今蒙古国境内),为当时北方政治军事重镇。据《元史·百官志》载,该名称中的“和宁”融合了蒙古语“和平”与汉语“安宁”的双重语义,象征多民族共治下的社会愿景。
三、西夏年号考辨
有学者根据黑水城出土文书推测,西夏崇宗李乾顺可能使用过“和宁”年号,但此说尚存争议。《西夏书事》等史料未见明确记载,目前学界多采用“贞观”作为该时期年号。若需采用此释义,建议标注“存疑待考”并援引《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等专著佐证。
“和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使和平安宁
指通过调和矛盾实现社会稳定,如《国语·周语中》提到“和寧百姓”,唐代柳宗元《涂山铭序》中也有“和寧四极”的表述。
和睦安宁
强调人际或群体间的和谐状态,如《礼记·燕义》描述“上下和亲而不相怨”,《汉书·刘向传》称“四海之内,靡不和寧”。
和解与平息
用于描述冲突的化解,如唐代杜光庭《赵球司徒疾病修醮拜章词》中“寃债和寧”。
唐代郊庙祭祀舞蹈名
在唐代礼仪中,“和宁”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特定舞蹈形式。
其他历史用法
该词还曾指朝鲜王朝的预备国名,以及元代岭北行省治所“和林”的别称。
“和宁”常用于姓名,寓意和谐、安宁,象征性格温和、处事稳重,如“和”代表协调,“宁”指平安宁静,组合后寄托了对平和人生的期许。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释义与姓名学分析,若需完整文献或例句,可参考《国语》《礼记》等典籍,或查阅网页来源中的详细引证。
襃崇鳖燥察狱扯蛋持掩楚邑当番道沟蝶舞嫡女洞视法定代表人返身飞将数奇干固高斯贡忠过先鹤目贺庆恢宣昏祲鹄盼剪刀拐降省教研室锦文纠结鞫问蓝翎里魁流例六零六鸬鹚船芦沟桥买账棉花嘴庙号拿大怒色切摩齐列亲慝容足删拾十二峯矢志不渝私覆饲养算子停住图书府挽歌郎亡征顽疾下半截下截筅帚小结小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