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剗韤 ”。只穿着袜子着地。 唐 无名氏 《醉公子》词:“门外猧儿吠,知是 萧郎 至。剗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南唐 李煜 《菩萨蛮》词:“剗袜步香苔,手提金缕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公在镇,每宴客,命听分行剗袜,步於莎上,传唱《踏莎行》。”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书<旧唐书·舆服志>后》:“剗韤是大脚不履,仅有韤耳。剗,如骑剗马之剗。”
“剗袜”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读音为chǎn wà,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资料解释如下:
剗袜指只穿袜子、不穿鞋子行走的状态,常见于古典诗词中,用以描绘轻盈、隐秘或匆忙的动作。
南唐李煜《菩萨蛮》:
“剗袜步香苔,手提金缕鞋。”
描写女子为不惊动他人,脱鞋仅穿袜轻步行走的场景,展现幽会时的隐秘情态。
唐代《醉公子》词:
“剗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
通过“剗袜”刻画女子急切下楼迎接醉归情人的动态。
该词多用于表现古代女性含蓄、柔美的举止,或特定情境下的行动限制(如礼仪场合不便穿鞋)。其结构为左右组合(剗+袜),读音为chǎn wà,部分文献也写作“剗韤”。
若需进一步了解“袜”的引申义(如“袜”作动词表“掩盖”),可参考古代服饰文化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