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流全身。形容极度惊惧。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张龙图》:“ 张燾 误食厌物,谢既再拜而悟,汗流浹体。” 宋 王巩 《随手杂录》:“梦觉,汗流浹体。”亦作“ 汗流浹肤 ”。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青童神君》:“﹝ 深父 ﹞梦若至诸天阁下……有人挤之,坠潭中,蹶然而寤,汗流浹肤。”
汗流浃体(hàn liú jiā tǐ)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形容极度惊恐或紧张时,汗水浸透全身的状态。该成语强调心理层面的强烈反应,而非单纯因炎热或劳累出汗。
二、典故出处
源自宋代张师正《括异志·张龙图》记载的故事:张焘误食秽物后惊惧万分,醒悟时「汗流浃体」,生动展现了心理冲击引发的剧烈生理反应。
三、用法特征
四、经典例句
宋代王巩《随手杂录》记载:「梦觉,汗流浃体」,描述梦中惊醒后冷汗遍身的场景。
五、近义对比
注意:成语中的「汗」特读hàn(四声),与「可汗(hán)」等读音区分。
《汗流浃体》的意思:
《汗流浃体》是一个成语,形容流汗非常多或浑身湿透的情况。它通常用来形容人在剧烈运动、劳累或紧张时大量出汗的情况。
拆分部首和笔画:
《汗流浃体》的拆分部首为氵(三点水)和骨(骨头),它的总笔画数为22。
词语来源:
《汗流浃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作品《左传》。在一篇名为《昭公八年》的文章中,有一句描述昭公苦心劳力的话:“时绀衫惨然,汗流浃背”,意思是昭公剧烈的劳动使他的衣服被汗水湿透,流汗不止。后来,这个描述被引申为形容人剧烈运动或劳累时大量出汗的情况。
繁体字:
繁体字为「汗流濟體」。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浃」字多写作「濟」字,其中「濟」字右边的「髟」表示头发或汗水由头顶流下,来表达出大量出汗的意思。
例句:
1. 今天太热了,我在球场上跑了一会儿就感觉汗流浃体。
2. 练习舞蹈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每次排练结束时,大家都是汗流浃体。
相关词语:
1. 流汗如雨 - 形容汗水大量地流下。
2. 汗如雨下 - 形容汗水大量地流下。
3. 汗如泉涌 - 形容大量汗水如泉涌般地流出。
反义词:
反义词针对汗水出得少或没有的情况,例如:干爽、不出汗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