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垂露书的意思、垂露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垂露书的解释

书体名。相传 汉 曹喜 工篆隶,善悬针垂露之法,世称“垂露书”。《初学记》卷二一引 南朝 宋 王愔 《文字志》:“垂露书,如悬针而势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广知》:“百体中有悬鍼书,垂露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垂露书是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重要的笔法术语,特指竖画收笔时笔锋顿挫后向上回锋,形成圆润饱满、状如垂挂露珠的笔画形态。其名称源于对自然露珠垂坠之态的意象化表达,兼具力度与含蓄之美。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定义与笔法特征

  1. 形态描述

    垂露书的核心特征在于竖画末端呈圆形或椭圆形,笔锋内敛,墨色凝聚,形似露珠将滴未滴之态。与“悬针竖”(末端尖锐如针)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书法中“藏锋”的技法要求。

  2. 笔法操作

    书写时需“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至末端稍顿→回锋收笔”,通过提按顿挫实现笔画的厚重感与立体感。唐代书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强调:“垂露者,锋尖虽露而笔力内蕴,如露凝竹节”, 收录的文献印证了这一技法精髓。


二、历史渊源与艺术价值

  1. 起源与发展

    垂露笔法可追溯至篆书(如秦代小篆“斯篆”),成熟于隶楷演变期。东汉蔡邕《九势》提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奠定其理论基础;至唐代楷书(如颜真卿《多宝塔碑》),垂露成为规范笔法之一。

  2. 美学意蕴

    宋代《宣和书谱》评述:“垂露之法,圆润而不失骨力,如君子藏器于身”, 指出其象征儒家“中庸”精神——锋芒内敛而气韵浑厚。在行草书中,垂露笔亦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如王羲之《兰亭序》中的竖画处理。


三、典籍文献依据


四、文化象征与应用

垂露书不仅是一种技法,更承载哲学内涵:


结论:垂露书作为中国书法笔法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技法实践与哲学美学的统一体。其定义根植于古代书论典籍,发展脉络清晰,艺术价值历经千年验证,成为中华文化“中和之美”的视觉符号。

网络扩展解释

垂露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法书体,具有以下核心特点:

  1. 起源与创始人
    相传由东汉书法家曹喜创立,他在篆书和隶书基础上发展出悬针垂露的独特技法。曹喜以篆书见长,其笔法对后世篆刻艺术影响深远。

  2. 书法特征
    得名于笔画的形态特点:起笔处圆润如露珠垂挂,收笔时含蓄回锋,形成“若垂而复缩”的笔势,整体呈现出草木承露般的婀娜姿态。与“悬针书”相比,垂露书笔势更显温润,遒劲感稍弱。

  3. 历史文献记载
    南朝王愔在《文字志》中描述其“阿那若浓露之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将其列为百种书体之一。北周庾信的诗文也提及垂露笔法,体现其在文人间的影响力。

  4. 技法分类
    属于篆隶书法中的特殊笔法类型,与“悬针法”并称为两种经典收笔技法,常见于碑刻题额和篆书作品中,主要用于表现端庄典雅的文字风格。

此书体在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保留了篆书的古韵,又开启了新笔法探索,至今仍是书法研习的重要研究对象。

别人正在浏览...

暗懦奥阃白毫子堢壔不式才大难用苍宇钞掠称功冲言冲语揣切怆动递易东征对嘴放年学肥健风羽黄蜂交通线接脚夫金篦刮目仅事九疑仙人脊椎炎炬眼客卒恐灼狼抗凛絜流斥马背船唇宁哥凝涩浓集鸥鸟忘机盘纠平足曝射气泵青岁寝关曝纩琼奴少数审视失才簭人守纪律税榷说七说八四仙桌酸号苔纸題比痛伤吐文望巴巴萎蕤文栋谐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