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未形的意思、未形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未形的解释

(1).谓事情尚未显出迹象、征兆。《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孔颖达 疏:“谓止人之邪在於事未形著。”《孔丛子·答问》:“吾谓圣人之智,必见未形之前,功垂於身殁之后。”《汉书·伍被传》:“臣闻聪者听於无声,明者见於未形,故圣人万举而万全。” 颜师古 注:“言智虑通达,事未形兆,皆预见之。” 唐 元稹 《论谏职表》:“君臣之际,论列是非,讽諭於未形,筹画於至密。”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二》:“ 淮阴 登堂, 高密 仗策, 武乡 分鼎,悬断未形,毫髮不爽,胡其异也!”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创民主政体》:“且当利未见、害未形之时,自非一般人所能分晓,於是公举程度较高於一般人者为之代表,以兴利于未见,除害于未形。”

(2).尚未形成。《淮南子·天文训》:“天墬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史记·律书》:“神生於无,形成於有……或未形而未类,或同形而同类,类而可班,类而可识。”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未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事物尚未显现、尚未形成具体形态或迹象的状态。它强调的是一种处于萌芽、潜伏或完全未发生的阶段。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古籍应用角度详细说明:


一、字义解析与词典释义

  1. “未”:表示否定,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强调时间或状态上的未完成性。
  2. “形”:指形体、形象、显露、表现,引申为事物的具体化或外在显现。

    合成词义:

    • 尚未显露形态:指事物处于潜在、未发端的状态。
    • 未见征兆:无任何迹象可察,如危机“未形”即隐患尚未暴露。
    • 哲学概念:指宇宙万物生成前的混沌状态(如道家思想中的“无形”阶段)。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汉语大词典》释“未形”为:“谓事情尚未显现出迹象。”

例证引《淮南子·诠言训》:“祸福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圣人见其始而知其终。”其注云:“萌微,未形也。”

来源:汉语大词典·未形(注:此为词典数据库链接,内容需订阅访问)


二、古籍经典用例与语境分析

  1. 《淮南子·人间训》: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祸福之始萌微,故民嫚之,唯圣人见其始而知其终。”

    注:“萌微,未形也。”

    → 此处“未形”指灾祸或福运处于极细微、未显露的阶段。

  2. 《汉书·伍被传》:

    “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采山铜以为钱,煮海水以为盐,伐江陵之木以为船,国富民众,行珍宝,赂诸侯,与七国合从,举兵而西,破大梁,败狐父,奔走而还,为越所禽,死于丹徒。头足异处,身灭祀绝。此未形之患也。”

    → 指尚未显现的隐患。

  3. 《管子·牧民》(后世注疏):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 强调在祸患未形成前加以预防。


三、哲学与思想史中的延伸

在道家思想中,“未形”常与“无形”“混沌”关联,描述宇宙生成前的原初状态:


四、现代应用与语义总结

现代汉语中,“未形”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语境,如:

核心要点:

未形 = 未(尚未) + 形(显现/成形) → 事物未显露、未成实体的状态。


参考文献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网络版):http://www.hydcd.com
  2.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淮南子》《庄子》原文及注疏
  3. 古籍数据库:《汉书》《管子》校释本(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未形”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两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事情尚未显出迹象或征兆
    指事物处于潜在状态,尚未显露苗头。例如《礼记·经解》提到“止邪于未形”,强调在恶行未发生前预防。这一用法常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书》中“明者见于未形”,体现对事物发展的预见性。

  2. 尚未形成
    描述事物处于未完成或未具象化的阶段。如《淮南子·天文训》中“天地未形”指宇宙混沌未分的状态,而《史记·律书》提到“未形而未类”,说明形态未定时的抽象特征。


二、经典例句


三、延伸解析

该词多用于哲学、历史及文学语境,既体现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观察(如《孔丛子》中“见未形之前”),也用于现实场景描述未完成的状态。其核心内涵强调对“潜在性”和“过程性”的关注。

别人正在浏览...

谤咎薄命佳人边扇不给蚕功漕谷村学究语大貊小貊单泛点地吊书子梵服放翻旛胜凤窠風軔觥酬骨朵闺苑厚貎深辞黄目尊荤油将尉尖脐解字炕单口器匮涸连架馏分六功律切没是处牛渚矶前不巴村,后不着店前舱敲敲打打戚友鹊不踏嚷聒任断三章善宦闪揄生拖死拽生油侍臣收缭寿筵寿域衰相水髩嘶号搨书手天仙配味感巫峯无窖狎竞歇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