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总角。旧时童子束发如蛙角,因以指童年时代。 唐 白居易 《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 清 胡式钰 《语窦·蛙角头》:“蛙角指童子言。《诗·齐风》所云‘总角丱兮’者也。吾乡唯小娃然,呼若凹阁头,或作丫角,《卫风》所云‘总角之宴’是也。”
“蛙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古代儿童发式相关,以下从不同维度展开解释:
1. 基本词义 “蛙角”指代童年时代,源于古代童子束发的样式。旧时儿童将头发束成两个对称的发髻,形似蛙的双角或羊角,故称“总角”,而“蛙角”是这一发式的形象化表达。
2. 语源典故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诗经》中的发式描写:
3. 文学例证 唐代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中写道:“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此处“蛙角”生动地以发式指代年幼的奴仆。清代胡式钰在《语窦·蛙角头》中更明确解释:“蛙角指童子言”,并记载了方言中“凹阁头”“丫角”等变体称谓。
文化延伸:古代“总角”不仅是年龄标识,更承载着礼制内涵。《礼记》记载“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说明这种发式是未成年人的重要身份标志,后逐渐演变为诗词中的童年象征。
蛙角是一个有趣的词汇,它指的是蛙类的足部。蛙角可以用来形容蛙类动物在水中迅猛前进时,脚掌所产生的波浪状的泪痕。
蛙角的拆分部首是虍和角。虍是字的左边部首,象征着虎类动物;角是字的右边部首,表示牛类动物的角。蛙角一共有11画。
蛙角在现代汉字中的标准书写形式是简体字,也就是“蛙角”。而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蛙角”。繁体字是汉字的传统书写形式,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仍然广泛使用。
在古代汉字中,蛙角的写法有所不同。它的古代写法包括:青蛙之足、蛙带以足、蛙带角、角之蛙等。这些写法呈现了蛙类动物与它们的足部之间的关系。
1. 轻盈的蛙角在水中留下一道波浪痕迹。
2. 在荷塘边,青蛙的蛙角格外明亮。
一些与蛙角相关的词汇包括:
- 蛙鸣:形容蛙类动物发出的叫声。
- 蛙跳:形容蛙类动物在水中迅速跳动的动作。
- 蛙泳:形容蛙类动物在水中游泳的姿势。
与蛙角相关的近义词有:
- 蛙腿:指蛙类动物的后肢。
- 蛙足:指蛙类动物的足部。
蛙角没有明确的反义词,因为它主要是指蛙类动物的足部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