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尺箠的意思、尺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尺箠的解释

1.短鞭。 宋 苏轼 《两桥·西新桥》诗:“岌岌类鞭石,山川非 会稽 ……萧然无尺箠,欲构飞空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司道·布按二司官》:“今则导以尺箠策马带眼纱,与京师幕寮无异矣。”

2.谓严刑峻罚。 明 高攀龙 《<嵩台集>后序》:“故民之于公,必有肃然而不敢犯之心。此肃然而不敢犯之心,岂得之尺箠间哉?”

3.比喻御事的权力。 宋 苏轼 《送周朝议守汉州》诗:“莫轻 龚遂 老,君王付尺箠。”

4.喻少数兵力。 宋 陈亮 《酌古论·桑维翰》:“苟能顺其势,虽尺箠可以夷之,而况 灵武 之众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尺箠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深度的复合词,由“尺”与“箠”两部分构成。

  1. 词义解析:

    • 尺:古代长度单位,约合现代23厘米左右,象征短小;亦引申为“标准”“法度”。
    • 箠:原指马鞭或刑杖,如《说文解字》释“箠,击马也”,后泛指鞭打或刑罚工具。

      合称“尺箠”,字面意为“短鞭”,实际多用于比喻“短小的刑具”或“威慑手段”,强调以轻刑施威的意象。

  2. 历史语用: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如《汉书·王莽传》载“以尺箠驱策群臣”,指用严刑峻法控制臣民;宋代苏轼《策别》中“尺箠之威,足以制千里”,则借短鞭喻指以微力控大局的治理策略。

  3. 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中,“尺箠”可引申为“有限却有效的手段”,常见于文学或历史评论,例如“以文化为尺箠,教化民心”等表述,突显其象征性功能。

  4. 权威来源参考:

    词义考据可参《汉语大词典》(第2版)、《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及《说文解字注》等工具书,其对“尺”“箠”的形音义演变均有详述。

网络扩展解释

用户查询的“尺箠”存在以下两种可能性:

一、可能为“尺蹏”的笔误 “尺蹏”读作chǐ tí,源自古代造纸术语:

  1. 基本含义:指小而薄的纸片(赫蹄纸)
  2. 延伸含义:比喻微小距离或细微差别,如“差之尺蹏,谬以千里”
  3. 使用场景:常见于文学作品,用于强调事物间精微差异

二、可能为“尺蠖”的误写 若指昆虫名称,则应为“尺蠖”:

  1. 生物特性:鳞翅目害虫幼虫,通过拟态树枝进行伪装
  2. 生态影响:危害果树、林木,但少量存在可维持生态平衡

建议:该词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1. 属于古代生僻词汇,现代已罕用
  2. 存在方言发音差异或书写讹误
  3. 如需更准确解释,建议核查古籍原文或提供具体出处

(注:当前权威汉语词典及学术资料中均未收录“尺箠”词条)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金瓯颁衣暴主边令滭沸吃虱留大腿瞅紧锄耨除权盗贼公行达眼地神枋榆蕃茂凡僧甘歠感光纸高鬟桂醑行货子横戟鸿议后禄环瞰互体挢诬讦奸汲善九世仇老叔络子理合灵徒蠡浦六臣里巷隆极渌酒面似靴皮纳用内忧外患拈断髭须青鸟氏青屋七十二贤让责染绛沈远使女双桂联芳戍栅嵩崇松赞干布素色铁饼恸悼畏畏缩缩无间缃缣乡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