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违背正道。《管子·形势》:“小人者,枉道而取容,适主意而偷説,备利而偷得,如此者,其得之虽速,祸患之至亦急。”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安定太守汝南胡伊》:“ 柳下惠 不枉道以事人,故三黜而不去。”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施公墓志铭》:“进退以义,士之节也;枉道干进,士之耻也。”
(2).指邪曲之道。 鲁迅 《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中国 最多的却是枉道,不打落水狗,反被狗咬了。”
(3).绕道。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今遣骑到 鄴 ,故使枉道相过。” 唐 岑参 《送卢郎中除杭州之任》诗:“知君望乡处,枉道上 姑苏 。” 宋 苏轼 《送海印禅师偈》:“公以三诗赠行,復枉道过某於 齐安 。” 郭沫若 《文艺论集续集·孤鸿--致成仿吾的一封信》:“我枉道过我海边上的旧居,仍然空着没有赁出。”
(4).犹漫道、莫说。 唐 尚颜 《秋夜吟》:“枉道一生无繫着, 湘 南山水别人寻。”
枉道,汉语复合词,由"枉"与"道"组合而成,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三层释义:
一、绕道而行(本义)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子路曰:'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辞源》释为"绕远路",如宋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诗"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即暗含此意。
二、违背正道(引申义) 《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该词可指违反道德准则或政治原则,如《后汉书·王丹传》"丹资性方絜,疾恶强豪,不以枉道事人"。明代张居正《答宣大巡抚》"若竟不作理会,而不止于枉道,则恐又失此机"[参考: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三、徒然称道(特殊用法)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明在特定语境中可作"徒然称说"解,如清方苞《书杨维斗先生传后》"其枉道而从人,盖有不得已焉"[参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此用法多见于明清文献。
方言研究中,《汉语方言大词典》另载山东方言中有"匆忙"义,如"枉道走"表疾行状[参考:中华书局《汉语方言大词典》]。
“枉道”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违背正道
指偏离道德或事理准则,多用于批判违反道义的行为。例如《管子》提到“小人枉道取容”,鲁迅也以此对比“直道”与“枉道”的差异。
绕道
表示绕远路或特意改变路线。如曹丕《与吴质书》中的“枉道相过”,以及唐代岑参诗句“枉道上姑苏”。
邪曲之道
直接指不正当的手段或途径,如鲁迅形容“中国最多的却是枉道”。
莫说/漫道(较少用)
作为语气词,表示否定或反驳,如例句“我大喊冤枉道‘哪有?’”(需注意此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
主要用于古汉语文献或书面语,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批判性表述或引用典故。绕道的含义在描述具体行动时仍具实用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晻霭八宝饭摆鳞办东暴酷避溺山隅鉢塞莫伯俞泣杖长镵彻底崇事传甘出鬼入神大便大茂山得案灯心草帝名放停贩卖风云月露奉佐刚隘广孝号火候天获隽江山好改,本性难移轿封噍呵锦标社京报连登黄甲九邱镌砻抗旍蜡丸帛书良贵凌薄六寝留仙裙龙袖梦奠末厥拍试清汤三山骨渗和舍着金钟撞破盆施予腾翔吞景脗契武进士乌拉草乌头晕五颜六色先啬獮薙席藁晞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