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蜡丸中的帛书文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金刚经鸠异》:“ 成式 再从叔少从军,知左营事,惧及祸,与监军定计,以蜡丸帛书通谋於 袁 。”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六:“ 乾德 三年, 昶 遣谍者 孙遇 齎蜡丸帛书,閒道往 太原 结 刘钧 为援,为朝廷所获。”亦省称“ 蜡帛书 ”。 唐 杜牧 《窦列女传》:“ 希烈 暴死,其子不发丧,欲尽诛老将校,以卑少者代之。计未决,有献含桃者……﹝ 竇桂娘 ﹞因为蜡帛书,曰:‘前日已死,殯在后堂,欲诛大臣,须自为计。’以朱染帛丸,如含桃。 先奇 发丸见之。”
蜡丸帛书是中国古代用于传递机密信息的一种特殊文书形式,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将书写在丝帛上的机密文件密封于蜡丸中,主要用于安全传递信息。蜡丸外层为蜡质外壳,内部包裹帛书(丝织品书写载体)。
主要用于以下场景:
魏晋后随着纸张普及,逐渐演变为“蜡丸纸书”,宋代仍沿用但使用频率降低。另有“蜡丸绢书”变体(以绢代帛),见于《资治通鉴》记载。
注:更多历史细节可参考《酉阳杂俎》《玉壶清话》等古籍原始记载。
蜡丸帛书是指在古代使用的一种蜡质封存的帛书。蜡丸帛书的主要特点是可以保护书籍不受潮湿、虫蛀等侵害,延长书籍的使用寿命。
蜡字的部首是虫(虍),帛字的部首是巾(巾)。蜡字的笔画数是11,帛字的笔画数是8。蜡丸帛书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有助于我们了解汉字的结构和书写规范。
蜡丸帛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古代,人们经常使用蜡丸来封装帛书,以便保存和传承知识。这种方式在历史上非常常见,成为古代图书馆的重要组织形式。
蜡丸帛书的繁体字为「蠟丸帛書」,「蠟」为「蜡」的繁体字,「書」为「书」的繁体字。在一些地区,特别是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仍然使用繁体字书写。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和现代有所不同。蜡丸帛书时期,字的结构更加简洁,筆劃較少,书写风格更加古朴。世代流传下来的古代帛书,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蜡丸帛书中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个领域。例如,古代《易经》中的经文就是以蜡丸帛书的形式保存传承下来的。
蜡烛、蜡状、帛织、帛床、帛裳
蜡丸帛书的近义词包括:蠟丸帛書、蜡册帛书
蜡丸帛书的反义词是:纸质书籍
白琁趻踔厨车吹剑首楚掠椿槿初岁大节不夺耽意丹鬉逗留吨级顿拍渡仔鹅羣帖防风凤琶蜂午蜂腰削背服贾苟狥觏止鬼狐缠贵介骇恐寒鸱黑沉环目尖子佳什鹡鸰急须狷直匡人酷儒来由浪荡子迾禁鸾俦凤侣罗圈茂渥门功密固磨刮奴子批租潜息绮阁三面罗手挥目送随世沉浮探撮贪餮鞗革玩故习常刓刻微奸危峤详处相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