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食日霞。道家修炼之术。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记》卷二:“若能守道不动,服气吞景以镇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长生不死。”
“吞景”是一个源自道家修炼术语的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吞景”读作tūn jǐng(注音:ㄊㄨㄣ ㄐㄧㄥˇ),意为“服食日霞”,是道家通过吸收日光精华来修炼的一种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调和体内五脏,达到延年益寿甚至“地仙”境界的目标。
二、文献依据
该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代陶弘景的《冥通记》卷二:“若能守道不动,服气吞景以镇五藏者,亦能得地仙,长生不死。”。此处将“吞景”与“服气”并列,说明二者是道家修炼的重要技术。
三、修炼内涵
四、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主要见于古籍研究或道教文化讨论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冥通记》原文或道家修炼典籍。
吞景,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包含了“吞”和“景”两个字。下面将对这个词语进行详细解析。
根据汉字的构造,我们可以把“吞景”这个词逐个拆分成部首和笔画。
1. “吞”的部首为“口”,笔画数为七。
2. “景”的部首为“日”,笔画数为十三。
“吞景”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描绘了一种形象的情景,形容某种巨大而壮丽的景观被人吞没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吞景”可以写作“呑景”。这种写法在一些地区仍然被使用。
在古代,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但读音仍相同。例如,遗迹中出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吞景”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化,但整体形状和意义基本保持不变。
1. 山脉间的云雾如吞景般绵延不绝。
2. 夜晚的海面泛着微光,犹如巨兽吞噬着星空的景象。
吞食、吞咽、景象、美景、景色、山景
吞没、吞噬、吞食、吞咽
呈现、展现、显现、露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