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徒跣。《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哀帝 建平 四年正月,民惊走,持槀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詔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披髮徒践,或夜折关,或踰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驛传行,经歷郡国二十六,至京师。” 颜师古 注:“徒践,谓徒跣也。”
“徒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读音为tú jiàn,其核心含义为“犹徒跣”,即赤脚行走的意思。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根据《汉书·五行志下之上》记载,该词出现在描述民众惊慌奔走的场景中:“或披髮徒践……”,颜师古注解明确指出:“徒践,谓徒跣也”(赤脚行走)。结合“徒”的“步行”义和“践”的“踩踏”义,可理解为不穿鞋履、赤足而行。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如《汉书》中描述建平四年民众慌乱时“徒践”奔逃的场景,反映紧急状态下顾不得穿戴的窘迫。此外,明代韩雍的诗句“岂徒践董贾”则借用其字面义,表达对前贤的追随(此用法较罕见)。
字义拆解
提示:该词属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注解或研究文献中。如需引用,建议优先参考《汉书》及颜师古注。
《徒践》是一个汉字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徒(ㄊㄨˊ)和践(ㄐㄧㄢˋ)。其中,徒是表示“追随、跟随”的意思;践则表示“踏、实现”的意思。合在一起,徒践的意思是指“追随并实现,践行”。“徒”部首可以拆分为“彳”,表示“行走、脚步”的意思;“言”,表示“话语、言论”的意思。而“践”部首则是“足”,表示“脚、跳”的意思。
《徒践》一词来源于《论语·卫灵公篇》中的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担忧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忧自己不了解别人。在这个句子中,徒践被用作“了解别人,理解别人”的意思。繁体字为「徒踐」。
在古代,徒践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其中,“徒”部分的写法为“彖”,表现出人在前面行走的形象。“践”部分的写法则为“踐”,显示出脚底踩踏的形象。这些古代的写法经过演变、简化后,才成为了现代汉字的形态。
- 践行是实现理念的重要方式。
- 他将徒践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
- 要将信仰付诸行动,不仅在口头上表达,更要通过徒践来体现。
- 徒步:步行、行走的意思。
- 践诺:实现承诺、践行诺言的意思。
- 实践:指根据理论和想法进行实际操作和体验的行为。
- 实行:指将计划、政策等付诸实际行动,执行、实施的意思。
- 抵制:指拒绝接受、反对某些事物或行为的意思。
- 违背:指违反、不顾及规定或本意的行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