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桃符 ”。
桃符板是中国古代用于驱邪纳福的民俗物品,其含义和演变可综合多个文献信息概括如下:
桃符板又称“桃符”,由桃木制成,最初为悬挂于门户两侧的木板。其形制多为长条形,常绘制神荼、郁垒二神形象或书写吉祥文字,用以驱鬼辟邪。
元代郭钰诗句“诸孙催写桃符板,病眼孤瞠得句新”,以及王安石《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均体现了桃符板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桃符板是古代春节的重要符号,兼具信仰与实用价值,其从桃木驱邪到春联书写的演变,反映了民俗与文学的融合。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查字典)和(《元日》解析)等来源。
桃符板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神话中神仙用来降妖除魔的法宝或符咒。它具有驱邪避凶的作用,常常被用来保护人们免受邪恶灵魂的侵害。
桃符板的部首是木,表示与木材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桃符板一词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桃子有关。相传仙人常以桃子为食,而将桃核用来打制法器。所以桃符板的繁体形式为「桃符版」。
在古代,桃符板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在汉代时期,「桃符板」常以「桃符版」的形式出现。
猎户村的村民在家门口挂上了一块桃符板,以保护家人平安。
一些与桃符板相关的组词有:
桃符板的近义词有「护身符」、「符箓」等,而没有明确的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