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病症名。指水饮久停化痰,流移胁肋之间,以致有时胁痛的病症。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巴豆》:“巴豆,破癥瘕结聚坚积留饮痰癖。”
痰癖是中医病症名,指水饮久停化痰后流聚于胸胁之间,导致胁肋疼痛的病症。以下是详细解释:
痰癖由体内水液代谢失常引起,水饮停滞日久化痰,痰邪积聚于胸胁部位,形成时发时止的疼痛。其病机与寒热之气搏结、痰饮滞留相关,属于“痼疾”范畴(即慢性迁延性疾病)。
主要症状为胁肋间阵发性刺痛,疼痛位置相对固定,常因痰饮积聚或寒热刺激诱发。古籍《抱朴子》提到“饮过则成痰癖”,提示过量饮水或饮食不节可能加重病情。
中医治疗以化痰散结、疏肝理气为主。如《本草纲目》记载巴豆可破“痰癖”积聚,另有古籍提及枳壳丸等方剂,含枳壳、柴胡等药材,可调和气机、缓解疼痛。
痰癖与“饮癖”类似,均属痰饮病证。日常需注意饮食适度,避免过量饮水或暴饮暴食,可参考“饭前喝萝卜汤”等方法辅助调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药方或古籍原文,可查阅《诸病源候论》《抱朴子》等中医典籍,或参考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痰癖是指对自身体内痰液的异常依恋,乃是一种病态心理。患者对自己咳出的痰液情有独钟,常常将其观察、保存甚至食用,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和健康。这种心理疾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痰癖的部首是疒(病字部首),拆分后的笔画是10画。
痰癖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医学文献。繁体字“痰癖”在中文繁体中保留了其原有的写法,没有发生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痰癖”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写法,如“痰癖”。
他患有痰癖,每天都无法控制地观察自己咳出的痰液。
痰液、痰气、痰咳、痰瘀
痰症、咳痰
健康、正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