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utilation]∶伤残等所致的四肢或器官缺失
(2) [incomplete;fragmentary]∶不完整;部分缺如
稿页残缺
缺损,不完整。《汉书·艺文志》:“ 周 室既微,载籍残缺。”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汉 记残缺,至 晋 无成。” 明 陈子龙 《望仙楼》词:“回首山河残缺,灯烬乍明还灭,肠断谁堪説?” 柳青 《<创业史>题叙》:“﹝榆树﹞长的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
“残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残”与“缺”两个语素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特指物体或事物因外力破坏或自然损耗导致整体性缺失的状态。该词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形容词,常用于描述文献典籍、建筑器物、身体机能等领域的缺损现象。
从字源结构分析:“残”在甲骨文中以“戋”表声,本义指毁坏,《说文解字》释作“贼也”;“缺”的金文字形从缶(瓦器)从夬(决裂),原指陶器破损。二字组合后形成递进式语义,既包含破坏过程,又强调结果的不完整状态。
该词具有三层核心语义:
在语法应用层面,“残缺”可作谓语(如“典籍残缺”)、定语(如“残缺的壁画”)、宾语(如“弥补残缺”)。近义词“缺损”侧重功能性缺失,“破损”强调表面损坏程度,“残破”多指整体性毁坏。反义词体系包含“完整”“完好”“健全”等词汇。
参考文献:
“残缺”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指事物因不完整、缺失或损坏而呈现出的非完满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物理层面
指物体因破损、老化或外力作用导致的形态不完整,如“残缺的陶器”“断臂的维纳斯雕像”。
抽象概念
生物学/医学
指身体器官或功能的缺失,如“先天性肢体残缺”。
若需进一步探讨具体领域的应用(如艺术中的残缺美),可提供更多背景信息。
哀郢奥德修斯报考避俗趋新钵多罗不辟子卯孱困车到山前必有路淡朴大清老早帝阁翻天蹙地伏辩辅助体操该举感德隔山买老牛鬼雄红与黑猴冠黄冠野服皇雄灰榇江隩交唱交感痉笑记问之学絶物决制劳弊橑子飉飉另起炉竈卤鹻猛可猛省弄巧痞气劈头带脸泼脚子货谦言桥肚七拱八翘肉薄侍帝晨石舫事奉失闪童第周通使投生穨陵颓形弯弯曲曲五黄六月现存笑闹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