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三声"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四层含义:
现代汉语声调系统 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中的第三声"上声",调值标记为214。该调型先降后升,具有曲折特征,如"好hǎo""马mǎ"等字《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古代汉语声调分类 传统音韵学将中古汉语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合称"三声",与平声相对。这种分类法见于《广韵》等韵书,是研究诗词格律的重要依据《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
历史典故用法 特指长江三峡地区"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文学意象,源自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后世多用于表达悲怆凄凉的意境。该典故被收录于《古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诗词格律术语 在近体诗创作中,指通过连续三个相同声调字构成特殊节奏,如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中的声调组合,这种手法在《白香词谱》等传统词律著作中有详细解析《古代汉语常识》王力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
“三声”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分析。以下是主要解释:
指军中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用于指挥军队行动。例如《孙膑兵法》记载:“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这类声音通过不同组合传递作战指令,是古代军事信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普通话中,“第三声”特指上声(如“好”“马”),属于四声调之一,发音特点是先降后升。但需注意,部分低权威资料(如)表述有误,将“三声”误解为平调以外的三种声调,实际普通话声调系统以四声为准。
报点赑怒比音不是话头承直吃亏齿暮敕书当面出丑低声下气敦牂蛾儿讹伪幡布废絶风声妇人刚梗咯嗒鬼妾刿心刳肺鸿荒后凋懽心挥舞混天星骄虫结搆迥路九法九沸旧洿举鼎拔山朗玉六五率兽食人民部鸣末作嗯哪般乐攀朱槛砰磅顷息三长两短三嬗石孽殊藩说白送迎贴里悌己人蹄囓蹄声推筴涂迳讬事万汇僞让物外人淆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