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费尽心思,刻意为之。 清 方东树 《答叶溥求论古文书》:“夫文亦第期各适一世之用而已,而必劌心刳肺,断断焉以师乎古人若此者,何也?以为不如是,则不足以为文也。”亦作“ 劌心刳腹 ”。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四章七九:“同一有物之语,不刿心刳腹以出之,则不成为文。”
“刿心刳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guì xīn kū fèi,其含义和用法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如下:
费尽心思,刻意为之
这一解释源自清代文献,如方东树《答叶溥求论古文书》中提到:“必刿心刳肺,断断焉以师乎古人……”,指写作或做事时极尽雕琢、刻意追求古风的状态。
内心痛苦懊悔
另一解释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典故:刘邦之父刘太公因未能尽责教育儿子,在刘邦被围困时自责到“刿心刳肺”,比喻悔恨至极、心如刀割。
两种解释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文献对典故的引申。建议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含义,学术讨论中更倾向清代文献的“刻意为之”,而日常使用可能偏向《史记》的“悔恨痛苦”。
《刿心刳肺》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内心极其痛苦或苦恼。字面意思指的是切割心脏和肺脏,暗示了深深的痛苦和折磨。
《刿心刳肺》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刿(割),心(心脏),刳(割),肺(肺脏)。其部首分别为刀、心、刀、肉。
《刿心刳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古代,人们常用残酷的刑罚来惩罚罪犯。切割心脏和肺脏就是一种刑罚方式,目的是通过痛苦来让犯人得到惩罚。
《刿心刳肺》的繁体字为「刺心刳肺」。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刿与刺字有相似之处,可以进行互换使用。心字和肺字的写法在古代与现代没有太大区别。
他失去了亲人,内心刿心刳肺。
刿心、刿骨之痛。
悲痛欲绝、心如刀绞。
欢声笑语、心花怒放。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