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户部。古代官署名。 汉 置尚书,有民曹, 三国 魏 置度支, 吴 有户部, 晋 有度支, 北周 有民部,皆主财用。 隋 初置度支, 开皇 三年改为民部, 唐 永徽 初,因避 太宗 李世民 讳,复改称户部。
“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主要掌管财政事务,其定义和演变过程如下:
民部即户部的前身,是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负责财政管理的部门,主管户籍、税收、国库等事务。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沿革或职能案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民部》是一个汉字词汇,一般用于古代的文献中,可以指代有关民众事务的机构或部门。
《民部》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氏”和“阝”,它的总笔画数为11。
《民部》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政府机构体系,其中包括各种部门来管理不同的事务。在这里,“民”可以解释为“民众”或“国民”,而“部”则意味着“部门”或“机构”。
在繁体中,“民部”的字形为「民部」。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些不同于现代汉字。在古代,「部」的形状常常为类似「广」的方形,「民」的书写方式也可能与现代不完全相同。
1. 古代中国的朝廷设立了《民部》来管理民间纳税事宜。
2. 在历史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民部》的许多记载。
相关的组词有:民事、民意、部门、部长、民众。
与《民部》相近义的词汇包括:人事部、*********、人民部。
与《民部》相反义的词汇包括:军部、王室、贵族。
【别人正在浏览】